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記者貼出「先姦後殺」恐嚇訊息截圖,卻被Instagram用來宣傳

記者貼出「先姦後殺」恐嚇訊息截圖,卻被Instagram用來宣傳
Photo Credit: Tobias Hase / picture-alliance / dpa /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甚麼Instagram會用一張寫着「我會把你先姦後殺」的圖片來向Facebook用戶宣傳?

《衛報》科技記者蘇朗(Olivia Solon)今日表示,她家人在Facebook上看到一則宣傳Instagram的廣告,上面寫着「蘇朗及其餘155位朋友都在用Instagram」,並配上一張Instagram上的圖片。

問題是,這是蘇朗在2016年9月貼出來的滋擾電郵內容,除了辱罵她外,更聲稱會「先姦後殺」。蘇朗當時貼出另一電郵截圖,描述兩種姦殺方式要她二擇其一,再把答案貼上Twitter。

It's like Sophie's Choice

A post shared by Olivia Solon (@oliviasolon) on Sep 30, 2016 at 8:15am PDT

蘇朗貼出這些恐嚇電郵內容,並評論道︰「這是我在今天下午收到的電郵。可悲的是,這對互聯網上的女性而言實在太常見。我肯定這只是個白痴而非甚麼真實威脅,但仍然很可惡。」

在近一年後,Instagram卻用這張圖片來在Facebook上向其他人宣傳。蘇朗估計,Instagram的演算法找出她帳戶上「最高參與度」的貼文——她有些朋友留言批評電郵內容——再用來宣傳其服務。

Instagram的發言人為事件道歉,表示他們不希望有人遇上這種經驗,又指這張圖片並未用作「付費宣傳」。該發言人解釋,這類貼文原意是透過在Facebook上顯示Instagram的內容,用來鼓勵其他人使用該平台,通常只有當事人的少數Facebook朋友收到。(Instagram為Facebook的子公司。)

即使如此,目前已有技術能輕易偵測到「強姦」、「殺」等明顯具威嚇意味字眼,Instagram的演算法未有將之過濾,顯然設計上有漏洞。

《ProPublica》早前發現,在Facebook付費推廣貼文時,可以選擇多項反猶標籤來選擇廣告受眾,包括「猶太人仇恨者」、「如何燒死猶太人」、「為何猶太人破壞世界」、「希特拉沒有做錯」等。這些類別是Facebook按照用戶在Facebook上分享的內容而自動產生,在《ProPublica》跟Facebook接觸後,這些反猶類別已經消失。

這兩件事顯示,Facebook(及其子公司Instagram)依賴演算法產生內容,卻未有相應的監察機制,以防止被用作宣揚仇恨、欺凌及滋擾訊息。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