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族義士安重根(中)——刺殺前夕的外患:三次韓日協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07年7月19日,伊藤博文逼迫高宗退位,安重根這時才發現,日本也只過是披著羊皮的狼,更勝於過往宗主國清朝對朝鮮之壓迫,且也已經把手深入到朝鮮半島內了。
維持五百多年的李氏朝鮮王國(1392-1897)最終於1897年,亡於大日本帝國手上,但日本為了顧及朝鮮人民自尊心,馬上就以解放朝鮮人民獨立之名義,培植起大韓帝國(1897-1910)。
這一段朝鮮半島動蕩不安的年代,正是義士安重根生長的時代。
安重根出身朝鮮半島中西部黃海道海州(해주),小時候兒名與本名叫做應七(응칠),據說是他出生時,腹背上有七顆痣而得名,長大後改名為重根,而應七則被當成「字」使用。
安重根出身的家庭,雖是以經營米穀商生意為主的富裕家庭,但祖父安仁壽是朝鮮王朝鎮海縣監,父親安泰勳(안태훈)為一名進士,可說是書香世家,從小家裡栽培安重根熟習漢學,同時他也熱衷於武術。
安重根在他成長年代,就已經看到1894年爆發的古阜民亂,以及後來的全國各地大規模的東學農民運動,讓年幼的他體會到社會生民塗炭、民不聊生之現實面。
而接下來的外來者日本,在朝鮮半島橫行無阻的惡狀,更讓他燃生起救國大志。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剛結束,亞洲局勢可說大洗盤,大日本帝國憑著戰勝者的姿態,對朝鮮半島予取予求,當年10月8日日本為了主導朝鮮半島局勢,離間朝鮮王室與俄國,殺害了王妃閔妃(1851-1895),此暴行也引起朝鮮民眾的激烈反抗,展開了「乙未義兵」的抗日義兵活動。最終,日本於1897年結束李氏朝鮮王朝,進而培植起大韓帝國。
北方俄國看到野心日漸加大的大日本帝國,竟然搶先他們一步得到朝鮮半島與遼東半島許多利益,大挫俄國未來戰略意圖,最終俄日兩國意見不合談判破裂,於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宣布斷絕外交關係,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隔天2月10日便爆發日俄戰爭(1904-1905)。主戰場就是在雙方覬覦的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上。
當年1904年,安重根獨自出來創業,主要經營石炭生意,那時受到日俄戰爭波及,安重根流亡到上海,過沒多久,同年又回到朝鮮辦學。
大日本帝國在日俄戰爭,以勢如破竹之氣勢,打得俄軍節節敗退,但日軍對於朝鮮半島的「耕耘」,仍是每分每秒進行著。
1904年8月22日,韓日兩國在漢城(今首爾)締結《第一次韓日協約》(제1차 한일협약),條約主要內容為日方要求韓方雇用日本財政與外交顧問,好「保障」韓方權利,同時日方也派去財政顧問目賀田種太郎(1853-1926)和外交顧問史蒂芬(Durham White Stevens, 1851-1901)以表誠意,說到底,這些顧問只是方便日方以後方便全盤主導大韓帝國的外交和財政的「重要要務」特派員罷了,且日方藉由此次協約,全權掌握韓方經濟與外交重要決定。
另一方面,打得火熱的日俄戰爭,雙方最終也透過美國協調,日俄兩國於1905年8月10日於美國朴資茅斯(Portsmouth)附近協議,終於9月5日,日俄迫使中國承認兩國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之「利益」,雙方協議停戰,史稱《朴資茅斯條約》,結束了日俄戰爭。
大日本帝國打敗了中國,又逼和俄國,得意洋洋地回到朝鮮半島,於1905年11月17日,武力威脅迫使大韓帝國簽訂《第二次韓日協約》(제2차 한일협약,韓方又稱為《乙巳勒約》을사 늑약;此外又稱《乙巳條約》、《日韓保護條約》、《乙巳五條約》)。
這對朝鮮人民來說,可說是喪權辱國的國恥日,除了條約締結之際,時任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1841-1909)帶領朝鮮駐紮軍司令官長谷川好道(はせがわよしみち, 1850-1924)等人出席,並派日本憲兵隊團團包圍閣僚會議會場,然後通過威脅與個人審問之方式,強制性地讓大韓帝國「被」締結條約,且日本在韓國設立起保護國統治機構——統監府。
細觀《第二次韓日協約》五條條約內,相較於《第一次韓日協約》內容,多了許多不平等的對待,且有四條皆是有利於日方——規定日本可掌握大韓帝國的監理指揮外交權、以及在大韓帝國境內設置統監府等限制外,只有最後一條合約提到:「日本政府保證維持韓國皇室的安寧與尊嚴」(일본국정부는 한국 황실의 안녕과 존엄의 유지를 보증한다. )
此協約通過後,大韓帝國盡喪主權,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之際,事實上也淪為大日本帝國名符其實的殖民地。
期間,儘管大韓帝國高宗看到日本的野心試圖想阻止,於1907年也秘遣李相卨(이상설, 1870-1917)、李儁(이준, 1859-1907)、李瑋鍾(이위종, 1887-?)三人,帶著他所寫的親筆信與參加海牙(Den Haag)會議的委任狀,向世界各國控訴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呼籲世界各國聲援大韓帝國,同時也試圖宣佈被日本強迫簽下的《乙巳條約》無效,史稱「海牙密使事件」(헤이그 특사 사건)。

但誰管大韓帝國呢?誰會多管閒事地想插手干涉大日本帝國下「保護國」國政呢?
當時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得知海牙密使事件,氣沖沖地跑到皇宮跟高宗興師問罪。日方決定「棄子」,一不做二不休,於1907年7月19日,逼迫高宗李熙退位,把皇位讓給太子李坧(이척, 1874-1926)繼位,即後來的純宗。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