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梅克爾四連任成功,但「極右派」卻成德國第三大黨

恭喜梅克爾四連任成功,但「極右派」卻成德國第三大黨
Photo credit: Reuter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梅克爾的四度連任,值得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首度挺進國會就拿下第三大黨的另類選擇黨,這是德國自1950年代以來第一次有極右派取得國會議席。

(中央社)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台灣時間25日,贏得她執政的第4個任期,但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 AfD)首度挺進國會,甚至成為第三大黨,這將成為梅克爾任期內最大的挑戰。

由於德國是內閣制國家,總理由國會執政黨出任。《BBC》報導,2017德國國會選舉各黨「政黨票」得票率如下

  • 基督教民主黨/基督教社會黨聯盟(CDU/CSU):33%
  • 社會民主黨(SPD):20.5%
  • 另類選擇黨(AfD):12.6%
  • 自由民主黨(FDP):10.7%
  • 左翼黨(Die Linke):9.2%
  • 綠黨(Greens):8.9%
2017德國大選得票比例v1
圖表製作:關鍵評論網 林奕甫

德國另類選擇黨擁護民粹主義價值觀,自2013年建黨後,迅速獲得區域性支持,並大肆宣揚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在選前,德國研究機構Kantar Emnid一名主管曾表示:「對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來說,好日子已經結束了。他們擁有14%支持率的日子已經是過去式。」

由梅克爾率領的基督教民主黨(基民盟)仍然是最大黨,第二名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則面臨了二戰以來最低的得票率,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大黨、屬於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他們第一次進入國會,便拿下第三名的成績。

儘管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可能獲得國會席次早在意料之中,評論仍形容這是德國民主歷史上的「分水嶺時刻」。梅克爾指出,極右派勝利是對德國的一項考驗,傾聽其選民的顧慮、把他們贏回來,這很重要。

難民政策讓她的民調面臨死亡交叉,梅克爾為何還能勝出?

梅克爾是不少德國人口中的「梅克爾媽媽」,在富裕高齡化國家中,她務實、審慎又令人放心的平淡作風,受到肯定。她通常拒絕投入激烈的口水戰,導致這場選戰打得虛無縹緲,也讓她最主要的對手、社民黨的舒爾茲(Martin Schulz)每次都彷彿在跟空氣對打。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當選、英國脫歐和多場全球危機搞得世局動盪,德國依舊維持令人稱羨的經濟成長和低失業率。

她穩定、平淡的作風,有時被批評坐視艱難挑戰不顧,但她在任內卻也不乏出人意表的決定,比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德國放棄核電,2015年起對逾100萬尋求庇護的難民開放邊界。其中,移民潮確實讓她付出極大代價。

根據《關鍵評論網》作者羅元祺的評論,就在梅克爾的難民政策飽受批評的同時,2017年初,第二大黨社民黨,推出前任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茲(Martin Schulz)來挑戰梅克爾。

舒爾茲從1994年起便擔任歐洲議會議員,並在2012年登上議長寶座,是德國少數在歐盟內能見度極高的政治家。舒爾茲決定回國參選後,社民黨支持度一夕之間暴增,民調曲線以近乎垂直的變化上揚,舒爾茲3月份接任社民黨黨魁後,社民黨的民調達到高峰,甚至超越梅克爾率領的基民盟。

對於看了梅克爾12年的德國人來說,舒爾茲這個「熟悉的陌生人」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不過梅克爾靠著道歉、修正,逐步將難民政策的傷害降到最低,在入境難民人口減緩、政府推動更加嚴厲庇護政策後,梅克爾的支持度又重回水準。

反倒是舒爾茲與社民黨提出的政綱,選擇忠於黨的核心價值:支持人道難民政策,導致社民黨對梅克爾難民政策的批評顯得相當沒有說服力。接著,3月~5月接連三場的地方議會選舉,更讓風靡一時的「舒爾茲效應」徹底瓦解。三場選舉,社民黨都敗得灰頭土臉。

舒爾茲與社民黨,把總理候選人和地方選舉掛鉤,雖然有助於拉抬聲勢,但也更容易將地方執政的失敗形象轉嫁給舒爾茲,社民黨在兩個邦的執政成績最後反而拖垮舒爾茲。

梅克爾則率領基民盟在地方選舉三連勝,但她卻還是維持一貫穩健風格,並未對三場勝利大作文章。正是這樣的低調作風,不僅更加凝聚保守派力量。

誰會跟梅克爾共組聯合政府?

今日選舉結果出爐,社民黨的票數是二戰以來最低。黨魁舒爾茲稱今天為「困難與苦澀的一天」後,社民黨立即宣布投身反對派,不再與梅克爾聯合執政。

德國是內閣制國家,在國會過半的政黨才能成為執政黨,絕大多數時候,沒有政黨可以在國會單獨過半,因此會由兩個以上的黨組成聯合政府。

過去四年來,社民黨都以少數黨身分與梅克爾聯合執政,卻吃力不討好,即便從最低工資到同性婚都取得政策成功,但都未獲得加分。

與社民黨關係密切的智庫佛里德里克.艾柏特基金會(Friedrich Ebert Foundation)學者布魯寧(Michael Broening)說:「這次再度敗給梅克爾後,社民黨現在得重新嚴肅思考他們的出路,特別是他們得面對一個苦澀的事實,即許多勞工已不再支持這個前勞工政黨。」

羅元祺表示,社民黨拒絕與基民盟結盟,代表梅克爾要從其他小黨找尋新盟友,其中機會最大的是四年前被掃出國會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

自民黨在2009年至2013年曾與梅克爾共組聯合政府,雙方許多政策立場相近,自民黨四年前之所以慘敗,是因部分重要政見與梅克爾相左,身為執政聯盟只好妥協,但結果就是遭支持者唾棄。

這次自民黨捲土重來,拿下了10%左右的得票率,即便過去因梅克爾的強勢而失去國會席次,但自民黨的親商立場,還是很有可能會答應與意識形態接近的梅克爾再度合作。

極右派另類選擇黨,二戰以來首次進入國會

德國自1950年代以來不曾有極右派取得國會議席,反映德國致力與納粹大屠殺的駭人行徑保持距離,許多候選人在選戰倒數階段不約而同懇求選民用選票拒絕民粹主義者。而在另類選擇黨成為國會第三大黨後,幾個德國城巿分別傳出針對這個政黨的抗議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