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做出「另類選擇」,梅克爾找不到執政夥伴該怎麼辦?

德國人做出「另類選擇」,梅克爾找不到執政夥伴該怎麼辦?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萬一自民黨或綠黨堅持己見、不願妥協,導致協商破裂,為了解決政治僵局,梅克爾可能被迫在今年底前提早解散國會,重新舉辦大選。

今年歐洲最重要的德國國會大選落幕,由於外界預期勝負早已確定,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篤定可以連任,因此紛紛用「無聊、冷清」來形容此次德國大選。但就在開票結果出爐後,梅克爾即便率領執政黨取得第一大黨寶座,卻好像有哪邊不太對勁。

梅克爾率領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以下簡稱基民盟)與盟友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以下簡稱基社盟)在本屆國會拿下246席、佔總席次的34.7%,不僅離過半還有一大段距離,這個成績也是梅克爾2005年上任以來最糟糕的表現。

表面上執政黨贏得大選,但進一步觀察可發現,梅克爾這一仗敗得灰頭土臉,連「慘勝」都稱不上。

選票流向何方?德國人做出的「另類選擇」

這次大選最為人所關注的重點,就是反移民、反歐元的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下簡稱另類選擇黨)進軍國會成為第三大黨。相較上一屆僅拿下4.7%政黨票,另類選擇黨此次大選豪奪12.6%政黨票,加上小選區當選的三席,總席次來到94席。

梅克爾未選先勝,影響德國未來的關鍵是:誰將成為國會第三大黨?

德國國會採行單一選區兩票制,要取得比例代表的門檻,是政黨票在全國總得票率達5%,或是在小選區當選三席;這次另類選擇黨兩項都達標,贏得一點都不僥倖。

2017德國大選比例v2

從得票結果分析,基民盟在此次大選流失的選票,有很大程度是導向另類選擇黨。

首先,在全國性民調方面,今年初同屬大聯合政府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以下簡稱社民黨),提名前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茲(Martin Schulz)擔任總理候選人時,社民黨民調瞬間逼近基民盟。但基民盟支持度下滑的幅度,與社民黨上升的數字不成比例,可見並不是兩黨支持者產生轉移,而是潛在的社民黨支持者表態所造成。

相對而言,另類選擇黨與基民盟的民調,出現一種非常對稱的變化。德國難民爆發的2015年夏季,是基民盟支持度顯著下滑的起點,也是另類選擇黨崛起的開始,此後兩黨的民調數字一直有著緊密的對稱關係。

German_Opinion_Polls_2017_Election
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後,基民盟(黑色)民調下滑的幅度,與另類選擇黨(藍色)上升的數字吻合,兩黨支持度就這樣呈現「彼消我長」的對稱關係。|Photo Credit: KevinNinja @ Wiki CC BY SA 3.0

再者,從各邦的選票變化,也能看出另類選擇黨在對基民盟「挖牆角」。基民盟與基社盟大本營是在南方的巴伐利亞邦(Bayern),上屆基民盟與基社盟拿到49.3%的選票,這次大幅下滑10.5%至38.8%,另類選擇黨則從上屆的4.3%成長至12.4%。

另一個更顯著的例子,是位在東部邊境的薩克森邦(Sachsen),基民盟是當地執政黨,上次大選的政黨票有42.6%,此次選舉只剩26.9%,大跌15.7%;反觀另類選擇黨,得票從6.8%上升到27%,不但是該邦得票最高的政黨,連小選區當選的三席,也全都來自薩克森邦。

由此便不難理解,另類選擇黨的全國得票,比起上一屆得票多出7.9%,有很大比例是來自基民盟失去的8.6%選票。

梅克爾跌倒,社民黨沒撈到半點好處

基民盟在各地的得票不如預期,同屬大聯合政府的社民黨並沒有因此得利。在「舒爾茲效應」退燒後,社民黨不僅在地方選舉三連敗,丟掉最大票倉北萊茵-西發利亞邦(Nordrhein-Westfalen)不說,連全國支持度也積弱不振。

這次大選的開票結果,社民黨竟然選出創黨以來最爛成績,只有20.5%的政黨票,國會總席次僅21.6%,連四分之一都沒有。雖然舒爾茲在第一時間承認敗選,但沒有打算辭去黨主席,還誓言要繼續帶領社民黨,在國會當個稱職的反對黨。

舒爾茲之言,等同否決與基民盟續組聯合政府的可能,代表梅克爾必須在其他政黨挑選執政夥伴。

梅克爾篤定連任總理?這話說得太早

本屆國會在「超額席次」(Überhangmandate)和「補償席次」(Ausgleichsmandate)的制度之下,雖然讓各黨席次較符合政黨票比例,卻也導致總席次暴增到709席,遠超出法定的基本席次598席,是德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會。

不過在新國會中,由於少了與社民黨組閣的選項,梅克爾能排出的執政組合並不多。為了順利組閣,梅克爾必須設法湊齊過半所需的355席,目前基民盟與基社盟握有246席、社民黨153席、另類選擇黨94席、自由民主黨(FDP,以下簡稱自民黨)80席、左翼黨(Die Linke)69席,以及綠黨(GRÜNE)的67席。

2017德國大選-半圓
新一屆德國國會議席分布,基民盟與基社盟最有可能與自民黨、綠黨共組聯合政府,才能跨過過半門檻。

扣除本來就不可能合作的另類選擇黨、極左派的左翼黨,梅克爾只能把目光拋向自民黨與綠黨。梅克爾在2009年的第二個任期中,曾與自民黨共組聯合政府,但這次加上自民黨也還未達過半標準,必須加上綠黨組三黨聯合政府,才能確保有穩定多數的393席。

這個看似已有解答的選項,其實是梅克爾現在最大的難題。

綠黨與自民黨在許多政策的立場南轅北轍,以稅率來說,自民黨主張大幅減稅刺激經濟成長,綠黨卻要求提高稅率來發展環境與福利政策;歐洲政策上,自民黨反對德國主導的歐盟財政緊縮措施,綠黨則希望提高參與歐洲事務的程度。

光是兩個可能的執政夥伴就如此意見分歧,更別說這些分歧點與梅克爾政府的施政多所牴觸。而且自民黨與綠黨所透露的態度,也沒有非得要與基民盟組聯合政府的意思。三個政黨,目前站在三條平行線上,商討組閣仍是場沒有交集的對話。

一向沉穩、喜怒不形於色的梅克爾,真正的挑戰在國會選後的現在才真正開始,即使能順利組成三黨聯合政府,未來推動政策必定會有許多困難。若對友黨讓步太多,將難以說服黨內同志認同;如果強硬主導而得罪友黨,隨時可能離開聯合內閣使政府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