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從原民、移民、殖民、難民的文化大熔爐,到生活者的優質城市

台北——從原民、移民、殖民、難民的文化大熔爐,到生活者的優質城市
Photo Credit: Tony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要有生活品質,絕不能急功近利,長遠來看,要重視具有歷史感的事物,城市需要守護古蹟、老房子、老文獻,沒有歷史感的地方是沒有重量的,是不會住得沉穩閒靜的。

城市因老樹而有靈性,任何一條街道只要種了樹,樹長大了就會很美,台北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綠樹處就不那麼醜,當年台北市信義路二段原本比和平東路二段美,因捷運一蓋樹遷走了,如今信義路二段多醜?捷運蓋好了,難道樹不能再遷回去嗎?為什麼有百年捷運歷史的倫敦、巴黎,在捷運行經的大道上依然綠蔭遍遍呢?台北這些年有一些大路(如敦化南路、仁愛路、忠誠路等都愈來愈美了),因為路旁的樹都愈來愈老了,今日我們所欣賞的巷樹,不管是老古亭還是長慶廟旁兩百五十年的老榕或忠誠路上三十年的欒樹,都要感謝前人所植,後人乘涼,但今日我們是否也依然種樹留給三十年、五十年、百年後的子孫,如果羅斯福路、忠孝東路、南京東路、金山南路⋯⋯更多更多的大路,還有台北的長街小巷,也都遍植大小樹蔭,這樣的台北,是否更宜人居?

台北也需要有固定的跳蚤市集,有生活韻味的城市,不管是倫敦、巴黎、京都、舊金山等等都有跳蚤市集,連生活較緊張的東京、紐約也有讓市民放慢腳步的跳蚤市集,台北怎麼可以沒有?沒有其實也是文化之恥,台北也需要在超市、傳統市集之外,固定聚集以小農為主的自然農法生活市集,這也是評估一個城市是否具有二十一世紀綠生活概念的指標,生態、環保城市絕不只是強調綠建築,更應強調生活型態,近郊的自然農園、固定的農人市集、腳踏車道、親水河岸、保留城市郊外的野地等等,都是未來生活者城市的重要指標。

或許,我們更應當改變城市的競爭觀念,改以城市的共生發展為理念,競爭常是以量化、數字為主導,很多人就不懂,美國的佛蒙特州明明許多經濟指標都顯示該州很窮,但為什麼那裡的人卻生活得很好?想想看,鄰人互送自己種的果子、乳酪、麵包,會納入經濟數字嗎?自給自足的生活或腳踩單車而不買汽油的生活、朋友互相彈音樂給對方聽的家庭式音樂會等等活動,如何納入經濟量化的所得與開銷呢?友情可以量化嗎?幸福可以量化嗎?

因此,城市的文化創意與生活水平,不該只依據量化為衡量的標準,還應有一套質化評估的標準,量化常以政治、商業為特長,但質化卻以文化為核心,在城市共生發展之路上,我們需要思考、反省、學習的空間仍多,最重要的是保持對城市美好生活的渴望。

相關書摘 ▶過去25年的台北東區與南區,是一則孔雀東南飛的故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台北說城人》,有鹿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韓良露

曾經有一個人,愛她所生活著的台北,時常說著寫著唸著,處處都有她生活的足跡。

「我是個聽故事也說故事的人,走過了時代和歷史,我愛台北生活。」——韓良露

她曾經心向遠方,最後還是回到家鄉。台北,一個曾屬於韓良露童年、少年的城市,成為她人生最眷戀的歸屬。二〇〇六年起,韓良露主持「南村落」,搖身一變成為文化魔術師,在城市文明的神經網絡中悠遊,與台北的靈魂對話、神交,用文字拼湊出台北的身世與真實樣貌。她是永不厭倦,也永遠令人懷念的台北說城人。

台北說城人
Photo Credit: 有鹿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