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轉型大戰:超市正夯,大潤發首間24小時「便利店」開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首家「My - RT」距離捷運江子翠站步行不到10分鐘,有別於一般超市和超商,會有30種以上的壽司、便當、三明治、烘焙麵包等鮮食,不會只聚焦在日韓進口商品,會有更多的歐美進口商品。
繼家樂福推出便利購後,大潤發宣布將投入「介於超商與超市規模」的「便利店」市場,首家門市將進軍新北市板橋區。大潤發表示,便利店店型較小,方便未來尋址拓點,展店成本遠低於量販店,未來會以每年兩位數的數量增加店數,聚焦都會區。
《中國時報》報導,除了家樂福積極拓展300坪左右的「便利購」超市店型,大潤發的(RT-Mart)則將觸角探到超商,10月3日將在新北市板橋開首家70坪「My - RT」便利店,規模比一般200坪起跳的超市小、比30至50坪的超商大,未來會以70坪至100坪為目標展店,預計每年開10家店,到20202年至少開30家。
在超商看得到的即食茶葉蛋、熱包子、飯糰、麵包、披薩、現烤食品、微波鮮食等,大潤發便利店也會賣,但多了量販和超市才賣的蔬果、魚肉等生鮮,大潤發公關郭建志表示,便利店商品訂價與量販店不同,但生鮮因有大量採購的優勢,訂價比起跟天和鮮物合作的全家便利商店相對便宜。
《自由時報》報導,大潤發表示,便利店24小時營業,除了提供蔬果、生鮮、尿布、衛生紙等民生用品,包含關東煮、茶葉蛋、炸雞腿、烤雞和披薩,也是熱騰騰供應,特別的是,還有供應70%濃度的黑巧克力霜淇淋以及現煮咖啡。
首家「My - RT」距離捷運江子翠站步行不到10分鐘,半徑1公里內有4間國中小學,屬於文教住宅區。有別於一般超市和超商,預計會有30種以上的壽司、便當、三明治、烘焙麵包等鮮食,種類較多;不會只聚焦在日韓進口商品,會有更多的歐美進口商品;且擴大座位區,在2樓設置30人的座位區,能免費充電、Wifi及冷氣。
《蘋果日報》報導,郭建志表示,在考量台灣市場需求、未來展店便利性等多重因素後,大潤發決定投入小型便利店的市場,其中將鎖定包含蔬果魚肉,以及鮮食、麵包、披薩等即食食品市場,瞄準的正是菜籃族代表的小家庭,還有單身客層兩大客群,第一階段先針對台灣人口最大的都會區新北市進行測試,若市場反應不錯,將優先經營北部市場,接著逐步往中南部都會區發展。
郭建志指出,大型量販、小型超商在台灣零售市場已趨近飽和,但近年來有超市加速展店的發展趨勢,而既有超商店型,則開始結合餐飲或生鮮品牌開出大店,在盤點大潤發自身優勢及考量擁有21年的零售經驗之後,決定新開發不同通路,以「便利店」的新店型切入零售市場。
《中央社》報導,量販競爭白熱化,原本以量取勝的量販店和以便利取勝的超商,界線愈來愈模糊。家樂福便利購第39家店日前進駐內湖,宣示今年會破40家;遠東集團旗下的量販愛買,去年收掉高雄與台北大直賣場,積極尋覓新店落腳處,可能將在台中展店。全聯以超市作為搶進市場的優勢,近年陸續改裝,積極測試各種不同型態的新店型,企圖找到創新與市場的平衡。
而大潤發上次展店,是2010年開出苗栗頭份店,中間間隔7年,目前在台共有22家量販店,每年業績超過新台幣300億元,由法商歐尚集團(Auchan Retail)持股超過8成,包含總經理、多位高階主管都為法國籍。(原本由潤泰企業集團總裁尹衍樑創設於1996年。後與法國量販店公司歐尚合資經營。)
郭建志強調,近年來坪數小於量販的超市有加速展店的趨勢,既有超商則開始結合餐飲或生鮮品牌開出大店,都是希望搶攻龐大的菜籃族市場。
《中國時報》報導,根據經濟部8月最新統計,今年前七個月超市在家樂福便利購、美廉社等大力擴展下,營業額較去年同期增長7.4%,不僅優於整體零售業成長值且冠於各業種,像7月包括百貨、便利商店與量販等均衰退,只有超市成長6%。
家樂福就在8月一口氣在屏東、台南、桃園與台北東湖開出4家便利購超市,全台總店數突破100家,業績成長可期。目前愛買全台有18店;遠東集團指出,線上網購的成長都在3~4成,顯現虛實並進才是穩固市占之路,愛買在中部開發新店的評估也在進行。
新聞來源:
- 大潤發首推便利店 10月初板橋首家開幕(中央社)
- 大潤發宣布投資超市 首家「便利店」進軍板橋(蘋果)
- 大潤發開24小時便利店 首店前進新北市(中時)
- 結帳不再大排長龍 大賣場轉型便利店(自由)
- 今年拚突破40家 家樂福便利購 東湖店開幕(中時)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