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醫師教女性「洗下體」、騎士「洗陰囊」打破中世紀禁浴文化

醫師教女性「洗下體」、騎士「洗陰囊」打破中世紀禁浴文化
Photo Credit: Filip Klimaszewski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看過羅素(Bertrand Russell)《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提及近代仍有修女穿衣洗澡,理由是為了不讓上帝看見自己裸體而羞愧,對此說感到萬分訝異,以下由英國史家葛瑞格.詹納(Greg Jenner)整理的一段歷史,你或許更感嘖嘖稱奇。

洗澡曾被認為是「鼓勵處女」做敗德之事

數月前由於議論動物權益,曾聽一位朋友說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總有它的理由,應該尊重」,筆者由衷地尊重她對宗教文化的敬畏之心;然而,回顧充斥濃烈宗教文化的中世紀歷史,實在有太多千奇百怪的宗教觀念,你難以理解它的理由,有部分幾乎是教士無中生有創作出來,就像「不准洗澡(禁浴)」便是其中之一。如果你看過羅素(Bertrand Russell)《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提及近代仍有修女穿衣洗澡,理由是為了不讓上帝看見自己裸體而羞愧,對此說感到萬分訝異,以下由英國史家葛瑞格.詹納(Greg Jenner)整理的一段歷史,你或許更感嘖嘖稱奇。

這個禁浴之說並不是指14世紀黑死病時期,人們誤以為一起洗澡會染病致死,實情是跳蚤傳播鼠疫造成,所以驚慌不敢洗澡,而是追溯更早的一段時期。直至12世紀左右,歐洲仍有不少人相信「溫水浴」引起肉慾,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這種創意無限的信仰觀念,是源自4世紀聲稱擁有法力的聖葉理諾(St Jerome)神父,認為所有關於沐浴的理由也不充分,是墮落的根源;推翻2世紀基督教神學家克萊門(Clement of Alexandria)溫和的說法,因為後者認為雖然基督徒為了「歡愉和溫暖」沐浴是不好的,但為了「健康和潔淨」則可以接受,只要洗澡的時候不要感覺很好,不望別人的裸體便可以了。

聖葉理諾則認為,洗澡等於鼓勵處女做出敗德之事,令人蒙羞,而且想不透聖潔的基督徒有甚麼理由需要沐浴,是故他有一句名言:「沐浴在耶穌內的人不需要第二個浴池」(“he who has bathed in Christ needs not a second bath”),把這套不洗澡的理論甚至寫成了著作,對當時的基督教社會影響頗大,不少人以此為典範。

他亦得到朋友伯利恆的聖保拉(St Paula of Bethlehem)支持,強調處女那「潔淨的身體和潔淨的衣衫代表不潔淨的靈魂」(“a clean body and a clean dress mean an unclean soul.”),這句話有點繞圈子,其實就是處女既然有潔淨的靈魂,自然容得下身體和衣服種種的不潔。

一眾東征騎士率先忍受不了惡臭、意大利醫師有沖洗陰部指引

實質上,「禁浴」正是「禁慾主義」的一個重要面貌,是一小撮人拾取某些自己很有感覺的象徵意義,主觀投射到耶穌的教誨之上,猶如生活一場場的「精神戰爭」,生活小事也可戰勝一切。也許你們認為只有中世紀的基督徒才會這樣說,是古代人的滑稽,實情並不必然;當年預科的時候,曾有一位基督徒同學跟筆者說,要彰顯上帝的大能連「開瓶蓋」亦要懷抱信念便可戰勝一切,大概主觀的感性投射是信仰頗強烈的心理傾向。

回到這場歷史的禁浴風波蔓延至修道院,例如本篤會會規(Benedictine order)禁止年輕又健康的人洗澡,只容許病人洗澡,而隱修士偶爾為之。

這樣的禁慾氛圍到了12世紀總算有些改變,緣由跟戰爭有關,而且由男人觸發。當十字東征軍進攻耶路撒冷的時候,一些滿身「臭水死狗味」的士兵,嘗過伊斯蘭世界土耳其蒸氣浴(源自羅馬文化)的美好,回國後深信洗澡一點也不可恥,只要挨過惡臭的人必懂十分必要,及後影響了其他騎士,幾乎成了信條,更重要是這樣的信條再投射到「善待女性」的精神之中,而女性相對男性更難容忍惡臭。

隨著時間推演,由宮廷貴族逐漸多了排斥「禁浴」的文化,轉而崇尚「高貴的潔淨」(noble cleanliness),尤其男女最容易傳出臭味的地方必須潔淨,男士的腋下、睪丸(陰囊)是重災區,女士則要處理陰道異味和陰蝨。

有本據稱出自某意大利醫師的婦科手冊叫《特達歐菈》(The Trotula),建議女士以當時有香味的收斂水沖洗陰部,再配合灰混油膏塗抹。又到了13世紀,體味受到民間重視,藉著名神學家湯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提倡仿效中東,有了折衷方案,就是透過焚香的氣味淨化身體,認為此舉象徵「上帝恩典」,提醒只要恪守規條死後便可到天國去,不過,最容易碰到污物的貧窮人家,還是必須洗澡。

不管怎樣,重視潔淨的文化普及之下,及後歐洲終於拋棄了聖葉理諾近千年前腦海「無中生有」的創意,社會更引進了伊斯蘭蒸氣浴。

中世紀穆斯林信徒比基督徒更重視潔淨身體

請別驚訝,中世紀穆斯林文化崇尚清潔的身體,遠遠比上述歐洲人來得執著。當基督教社會開始視不准洗澡為一種「神聖的污垢」自賞的時候,穆罕默德早期卻推廣「潔淨是一半信仰」的觀念,信眾亦視沐浴為重要的生活文化,很厭惡身體不潔淨。

穆斯林每天五次禱告要進行「小淨」(wudhu),把「雙手、嘴巴、鼻、臉、臂、髮、耳、腳(先右後左)」清潔;另外,假如面對「房事、月經」或其他有感不潔的東西,便要進行「大淨」(ghusl),自然是把全身清潔回復純潔,所謂土耳其蒸氣浴(hammams)的普及就這樣繼承了羅馬浴場傳統技術,據統計,9世紀的巴格達就有近一千五百間浴堂,比羅馬帝國時期更多,而且,兒童及隨僕可免費沐浴,以達致全民保持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