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你排難解憂》: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Photo Credit: 氤氲小调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善於言談者較易獲得大眾好感,所以大眾也就認為他是善人。但是老子仍然和盤托出,指出常識未留意的另一面,亦即「辯者不善」──善於言談者不必然是善人。至於善人則可能言談流利,但也可能訥言,故為不必然善於言談的「不辯」。

文:王小滕

第八十一章

表象與實質,是否必然吻合?給予他人,是否必將使擁有減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真實。「信言」指真實之言。「美」指悅耳。「美言」指悅耳之言。

真實之言,不必然悅耳。悅耳之言,不必然真實。

這恰巧與世人的感受相反,通常世人聽聞符合己意之言,覺得悅耳,遂相信為真實。然而老子和盤托出,指出常識未留意的另一面,亦即符合己意之言,雖然令自己歡悅,但它不必然是真實,故為「美言不信」。至於真實之言,則可能令人歡喜,但也可能不令人歡喜,故為「不美」不必然悅耳。簡言之,「信」(真實)或美或不美,具有一體兩面的性質。「美」或信(真實)或不信(不真實),也具有一體兩面的性質。

老子揭示:外在的表象與內在的實質,未必相符;所以我們必須穿過表象,察知內在的實質,不可僅只停留於表象。也就是察見完整的全貌,不可呆滯一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辯」:言語流利,指善於言談。「不辯」:訥言,指不善言談。

善人不必然善於言談,善於言談者不必然是善人。

這也與世人的感受相反,因為善於言談者較易獲得大眾好感,所以大眾也就認為他是善人。但是老子仍然和盤托出,指出常識未留意的另一面,亦即「辯者不善」善於言談者不必然是善人。至於善人則可能言談流利,但也可能訥言,故為不必然善於言談的「不辯」。

簡言之,「善」或辯(言語流利)或不辯(言語不流利),具有一體兩面的性質。「辯」或善或不善,也具有一體兩面的性質。此外,這兩句敘述與前兩句相同,也揭示外在的表象與內在的實質,未必相符。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指智慧。

有智慧之人,不必然博知萬事萬物。博知萬事萬物之人,不必然有智慧。

但這顯然不同於常識,世人通常認為博知萬事萬物之人,必定有智慧。但是老子依然指出常識未留意的另一面,亦即博知萬事萬物之人,如果僅知事物的表象而未掌握理則,那麼僅知表象不知理則,豈可稱為有智慧,所以是「博者不知」。至於有智慧之人則可能博學,但也可能並非博學,然而由於掌握理則,故可由理則推知,因此是不必然博知萬事萬物的「不博」。

簡言之,「知」(智慧)或博或不博,具有一體兩面的性質。「博」或知(智慧)或不知(無智慧),也具有一體兩面的性質。此外,這兩句敘述與前四句相同,也揭示表象與實質,未必相符。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既」:盡。「為」:助。「與」:予。

聖人不屯積物質,盡己之所有幫助他人,自己反而更加擁有。盡己之所有給予他人,自己反而擁有更多。

七十九章曾說明大眾通常喜愛索取,認為對自己有益;不樂意給予,認為對自己無益。但是聖人依循「道」不執著的流動特質,不同於大眾,不執著索取,而且流動為給予。本章之聖人亦同,而且本章之記載再次印證:互為對照的兩方是無從切割的整體,雙方相互流通。亦即盡己之所有幫助他人、給予他人,則自己的所有雖然減少,成為「無、少」,但是「無與有」、「少與多」無從切割,「無、少」將向不可切割的「有、多」流轉變化,而成為「己愈有,己愈多」,也就是二章記載之「有無相生」。

天之道,利而不害。

自然法則是對萬物有利,而不傷害萬物。

在本質上,自然的運作對萬物並無利害可言,而是無利無害;然而,由於萬物皆順應天道之運作,因此對萬物而言,也就是有利而無害,故描述為「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指上文之「不積,既以為人,既以與人」。「爭」有二意:(一)執著;(二)相爭。

聖人的法則是不屯積物質,盡己之所有幫助他人,盡己之所有給予他人,而不執著、不與人相爭。

聖人胸懷整體,不執著於僅僅為自己設想,亦即不爭。照顧他人,即為照顧整體,而自己也在整體之內,因此如同照顧了自己,所以獲得「己愈有,己愈多」的成果。

相關書摘 ▶《老子為你排難解憂》:「道可道,非常道」的兩層內涵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老子──為你排難解憂》,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王小滕

《老子》一書論及萬物生成、人生修養以及政治理想,主旨是「道」。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是人們生命與生存環境的真實。藉由生活中的不同面向,隨時舉例,老子向讀者揭示了「真實」,也就是「道」。

本書詮釋《老子》義理,不僅停留在字面上,並且跟隨「道」不執著的流動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質,說明《老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

立身天地之間,人人皆須自我安頓,此項工作與呼吸同等必要。只不過我們長期被常識所籠罩,觀察與思考都呆滯而固定,生活中常感困厄與苦惱,不知自我安頓應由何處著手。《老子》義理破除常識中的眾多迷思,不曾與當代人們的生命脫節,是現實人生中自我安頓的最佳指引。

現在只要閱讀本書,與作者一同跟隨老子,便可脫離常識的窠臼,不停滯任一隅落,而能觀察完整的全貌,與變同步,靈活應事。不論世事如何流轉變化,你都能凝聚出堅實的內在能量,心靈不再受到拘束,生命豁然開朗,這才是人生最最千金不換的立足地。

老子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