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換心手術:科學藝術的盲區和益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科學家們藉由與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成功地建立如何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科學的管道,也激起了部分科學家關注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並相信這樣的合作可以對科學帶來正面影響。
2016年9月24日到25日,在荷蘭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有一場為期兩天的展覽「解剖學課:解剖醫學的未來」(The anatomy lesson: dissecting medical futures),這場展覽展出英國藝術家海恩思(Agi Haines)駐村的新作品。海恩思的雕塑技巧來自於雕塑藝術家的父母,這對她就讀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研究時的研究方向帶來影響,她的論文從設計師的角度,討論3D生物列印對「設計」帶來的改變為何、對未來社會的影響為何,這檔展覽可視為她研究的延伸。
展覽包含了四組雕塑與裝置作品,每一組都代表了一種想像的未來醫療技術,展示的物件也是她製作的擬真人體雕塑以及相關的醫療器械。觀展的人可以實際操控醫療器械、接觸器官雕塑,藉此去體驗藝術家思考中的未來醫學。作為一個有牙醫背景的藝術家,當然是對這個展覽主題非常感興趣,我在首日傍晚看了展覽,並參與了藝術家海恩思的座談會。
展場最初印入眼簾的是四個金屬的平台,每一個平台上面都展示了不同的器官以及相對應的未來醫療技術,四組主題分別是:
- 眼科學:將人工眼球造成的囊腫移除。
- 腦科學:從透明頭蓋骨窗中觀察大腦狀態。
- 胸腔外科:檢查氣管中的奈米分子濾網是否需要更換。
- 牙醫學:從畸胎瘤(Teratoma)上將牙齒移植到口腔中。
藝術家充滿創意的想像在前三組作品表露無遺,除了擬真器官雕塑帶來的感官震撼,展示方式也讓觀眾身歷其境。在醫學領域的高度專業性門檻下,一般民眾對於醫學知識系統幾乎是陌生的,藝術家透過作品提供了一個路徑,讓大眾得以一窺醫學知識內涵。然而對於具備專業知識者的眼光時,就會產生偏差,這在第四組關於牙醫學的作品時突顯出來。

在「解剖學課:解剖醫學的未來」展覽中,觀眾可以使用真實的醫療器械,並且觸摸擬真的器官雕塑作品,透過實作認識醫學手術的具體知識。
避免讀者不認識我,我雖然現在的職業是藝術家,但我是學習牙醫學出身,具有完整的牙醫訓練和資格。也因為背景的關係,第四組作品創造的情境,在我看來有些格格不入。這組作品中使用的醫療器械有許多錯誤,她挑選了牙醫進行根管治療所使用的器材,但他提出的想像病症大部分是需要「手術」,而非根管治療能夠解決。除了器械錯誤之外,理論角度也有值得商榷的部份,例如畸胎瘤中的牙齒通常是不規則的形狀,如果要移植這樣的牙齒到缺牙區,必定會有因為型態不同導致咬合問題。這些科學的不確定區域影響了我看待作品的投入程度。
在藝術家的座談會上,觀眾、藝術家、策展人針對「設計」如何影響醫療款款而談,與會者似乎沒有其他人具有醫療背景,我忍不住對醫療器材選擇錯誤的部份提問,藝術家則大方承認她的研究不夠周全,使我大為驚訝。這是不是意味著攫著我的眼球的前三件作品,是因為我對那些醫療學科的知識不夠熟悉,其中是不是也是錯誤百出?再者也不禁想問,醫學結合設計、藝術的作品是否需要正確的科學知識?或者藝術作品如果挪用不精準的科學語言,那麼藝術家所想像的未來還有說服力嗎?這些問題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展覽終究順利結束,但問題持續發酵。藝術家和創意領域工作者固然可以提供截然不同的觀點去觀察「科學」的文化面相、試圖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科學」,但每件「科學藝術」(Sciecne Art)真的都「成功」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嗎?何謂「成功」?觀眾和評論家該怎麼評價這樣的作品呢?我們也該換個角度思考,科學家會不會透過科學研究嘗試詮釋「文化性」的議題呢?例如科學家所撰寫的藝術評論、音樂評論、電影評論,是否也能「成功」地給予文化議題另類的觀點。
我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了我早前的作品《陰莖口交改造計畫》,這個作品討論的是利用牙醫學技術和組織工程進行口腔改造,增加同志性行為的感官愉悅,並對未來的文化和倫理層面帶來影響。這個作品在歐陸得到了許多正面的反想,同時也在美國的牙醫科學媒體中引起討論。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口腔修復的春意:牙醫學的應用還是濫用?〉(Prostituting Prosthodontics: Use or Abuse of Dentistry?)。

《陰莖口交改造計畫》以牙醫的口腔修復技術,想像為了性愉悅目的製造口腔玩具甚至是口腔改造,並且提出醫學技術在文化、倫理層面的牽涉問題。
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重複製作了我的作品,一邊以科學研究舉證性傳染疾病的危險,一邊宣稱這樣的情趣玩具在沒有良好的消毒情況下會增加性傳染疾病的危險。科學討論方式相當精采,但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們提出了對人類性行為的看法,他們是如此描述的:
為了減少這些性傳染疾病,口腔與生殖器的接觸像是陰莖口交或是親吻,應該保留給你會在一起一輩子的永久伴侶,其他的對象都應該避免有這樣的性行為......這樣為了情慾滿足的計畫可能是對牙醫專業的一種濫用。
To minimize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s, oro-genital contact such as fellatio and kissing should be reserved only for fully committed lifelong partners. Otherwise, it should be avoided...... However, dentistry for erotic satisfaction may be abuse of this expertise.
科學家藉由科學研究象徵的客觀性,提出一個「文化性」的建議並不少見,但在這個個案裡頭,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提出一個保守的單一性倫理思想,抹滅了性文化的各種可能;更重要的是這個「建議」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尊重。這一系列討論中,他們也試圖定義何謂「牙醫學」,然而對我來說,透過貶低情趣導向的牙醫應用,強化了醫學中的父權系統。
這個例子可以成為海恩思作品中「藝術詮釋科學」有可能形成的盲點的反面對照,「科學對文化議題」的詮釋造成的踰矩。我們仍然需要追問,這些不同的學科領域交會既然會產生盲點和新的問題,但「藝術與科學」的合作仍然是歐美世界全力推動的潮流,資源、補助不斷注入,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荷蘭生物藝術與設計獎項(Bio Art & Design Award,簡稱BAD Award)或可作為一個思考的範例。這個獎項成立於2010年,每年主辦單位會媒合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與荷蘭當地的科學機構,並獎助三個得獎計畫,每個計畫會獲得約25,000歐元(將近一百萬台幣)的獎金。計畫規定藝術家與科學家必須平等合作,共同創作一個藝術與科學的合作作品。今年的主辦單位之一荷蘭醫療與研究發展機構(ZonMw)則對此獎項進行研究,出版了一份研究報告。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