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學者:明星學校的學生「壓力」太大,但「挑戰」太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重要的是學會面對逆境、管理失敗。教育要做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管理、面對失敗,而不是單純很多失敗就是好。」
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弱勢孩子的「機會落差」收入前四分之一家庭的小孩,比後四分之一家庭的孩子每年多得到300小時大人的陪伴,以及每年8000美金參加夏令營、才藝班的支出。
「自此,我對我那些反應慢、冷漠、搗蛋或放棄學習的學生更多了一份同理:弱勢孩子學習成就低落絕非命定之必然,而是一連串機會落差與資源不利的結果。」——師大教育學博士、國高中教師劉恆昌在《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一書的導讀中這樣寫道。
保羅・塔夫(Paul Tough)則是該書的作者,他長期關注教育、兒童發展與貧窮、社會議題,2013年寫下的《孩子如何成功》出版不到一年,就被翻譯成22種語言(至今有27國版本),更在《紐約時報》排行榜盤踞超過一年以上,他透過實證提出「毅力、好奇、自覺、樂觀、自我控制」等這些非認知技巧才是幫助孩子成功的「隱藏力量」。
三年後,保羅再接再厲完成了《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而直到2017年該書有了中譯本之後,他才首次受邀來台灣分享這幾年寫書和為人父的進一步體悟。
爸媽、祖父、外祖父都是老師的保羅來自於一個教育世家,但有趣的是,雖然他一路都是好學生,也就讀於所謂重視升學的學校,累積了不少「讀書技巧」。不過,大一的他卻因為覺得「挑戰不夠」而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輟學,當時他想藉著騎車長途旅行去證明自己。
那時候保羅的爸媽完全沒有干涉他的決定,後來他到加拿大重念大學,但又再次輟學,因為他找到了紐約《哈潑》雜誌(Harper' s Magazine)的實習機會,從此就直接就業,十年後他到《紐約時報》雜誌擔任編輯,也開始新聞寫作,而對於沒有大學文憑,他從未後悔過。
正如他自己的經歷和著作裡,保羅很重視求學和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挑戰」。不過,他也特別強調,「挑戰」並不等於「壓力」。
保羅認為,即便在明星學校當中,學生或許在帳面成績上非常優秀,但事實上這群孩子常常是被過度保護、沒有接受過挑戰的,學生們除了受到家庭和學校的保障,甚至也被整個社會的文化保護。
他在書中提及,就算去跟家長說這些孩子缺乏挑戰,家長通常只會更生氣,「覺得自己孩子比誰都要認真,背著比誰都要重的書包,有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他們往往睡眠不足,可以說是壓力爆表。」這不正是台灣許多學子的寫照嗎?
可是,保羅認為那些都只是「壓力」而非「挑戰」,那就像人們在跑步機上運動,和去登山之間的差別。
假如是在跑步機上運動,的確會對體力造成負荷,跑完也會覺得很累,可以當我們踏上跑步機、按下按鈕的那一刻開始,就可以確定自己能把它跑完。
「登山則不然,不錯,我們一樣有心肺功能上的刺激,但是整個過程卻包含了更多的挑戰和未知,你可以試著去攻頂,但絕對會有不少風險,也很有很大的可能根本達不到終點。」
紙筆測驗、課業壓力帶來的「壓力」,遠遠不如孩子因為面對真實的「挑戰」,累積出克服挑戰而成長,遭遇犯錯、修正失敗的學習體驗。保羅強調,過去的教育,往往是壓力過多,而挑戰太少。
這也讓我想到,導演李安在2016年以當時前所未見的4K、3D與120幀率攝製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傳統電影以每秒24格拍攝)時受訪表示,
「拍完《臥虎藏龍》覺得要退休了,不行了,但我想不是只有我這樣,一方面折磨自己到覺得不行,因為每一部片都沒有一個慣性,什麼都要突破,但又好像《臥虎藏龍》之後,『困難』的我還不見得有興趣,要『不可能』我才有興趣......」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2011年,保羅曾經在《紐約時報》寫過一篇文章,當時的總編輯下了一個發人省思又聳動的標題「如果成功的秘訣是失敗怎麼辦?(What the secret to success is failure?)」當時引起社會非常大的迴響,還獲得兩百多則讀者回函。
在中國,也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叫「失敗為成功之母」。
不過,他卻認為當時的標題並非百分之百屬實。雖然當時很多人認為,要培養像是恆毅力、自我控制這些能力,就一定要有「失敗」的經驗,而在許多明星學校裡,很少學生有過真正失敗的經驗。
「但我同時也有很多採訪,是到一些美國的低收入家庭,到那些社區和弱勢的族群裡,他們的問題絕對不是在生活中沒有足夠的逆境或足夠的挑戰。事實上,他們的人生隨時隨處都是『失敗』的經驗和挫折。而且那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成功』,也沒有因此累積更多的能力,反而因此疲憊不堪。」
所以,他稱之為「逆境落差」,其實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類似的狀態,很多在弱勢、低收入家庭長大的孩子,有的是太多的逆境,而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保護、陪伴。
反之,有些家庭不但非常富裕、還有很多優勢,但那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卻鮮少遇到挑戰,需要的才是更多的逆境。
「重要的是學會面對逆境、管理失敗。教育要做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管理、面對失敗,而不是單純很多失敗就是好。」
不過,保羅也坦承,對於一個家長來說,要刻意讓孩子遭受失敗是件很困難的事,「我有一個2歲和8歲的兒子,當我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認為要盡一切可能去保護他們。」
他也逐漸學著對8歲的兒子幫忙少一點,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像是現在小保羅正開始學著下西洋棋,沒想到才上了一堂課,就說不想再學了。
「但我很堅持,要求他至少要留在課堂上四次,才能自己選擇要不要繼續。不過,四堂課之後,他自己發現愛上西洋棋了,所以目前也留下來繼續學習。」
保羅強調,他對自己孩子最大的要求就是,「他們想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也會讓他們知道再去做之前,需要很多的堅持和努力,也會有很多的挫折和困難。但我也會讓他們知道,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會試著陪他們聊聊,盡量陪他們去面對。」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