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粵菜中所指的燒,意思和其它菜系是不同的。不是先經過初步加熱再以調汁小火煨,而反而是烤。而在粵菜中,「燒」與「臘」是分不開的,不過臘則是在川菜與湘菜中都有。
►粵菜兵法全攻略(上):港式飲茶的四大天王、八珍還有太爺雞
►粵菜兵法全攻略(中):「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菜與雞料理
對外國人的熟悉度而言,唯一能打敗宮保雞丁的就是英文是sweet and sour pork的咕嚕肉或咕咾肉了。事實上,咕嚕肉就是在清朝時為了在廣州的洋人所發名的料理。咕嚕肉是古老肉的諧音,起源於北方傳統的炸酥肉。酥肉這道菜源自山東,後來傳到四川也稱酥肉,傳到東北則稱為鍋包肉。廣東人則結合了糖醋排骨的酸甜口味,做出外國人可以接受的味道。鳳梨在廣東稱為菠蘿,咕嚕肉多會以菠蘿入此菜,取其酸味。
「什錦冬瓜帽」或稱「八寶冬瓜盅」是一道以挖空的冬瓜當容器的的蒸湯菜。不但以冬瓜強調了南方蔬菜的特色,也在冬瓜上展現了廚師的雕功。其中的湯料豐富,有豬肉雞肉與火腿丁、香菇丁、筍丁、干貝、蓮子、蝦仁、挖出切丁的冬瓜等。做法主要有兩種,但都需要先把冬瓜蒸熟。然後可以把上述原料先炒過條味過再煮成湯倒入冬瓜盅中再蒸,或是直接把所有原料、調料和高湯加入蒸過一次的冬瓜盅直接一起蒸。是一道湯汁清香,個種味道融合滲透的夏季食令料理。
烤乳豬(roast suckling pig)為何在廣東獨領風騷?唐魯孫先生在《爐肉與乳豬》一文中寫道:
在實行屠宰稅之前,北平很盛行吃烤小豬,皮酥而脆,肉細而嫩,最妙是滑香腴潤毫不膩口,自從屠宰豬只加蓋藍色印戳後,想吃烤小豬簡直是戛戛乎其難了。
也就是說,北京人好吃烤乳豬,是滿族人好吃燒烤所傳下來的傳統。烤乳豬的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禮記》中記載的「炮豚」指的就是烤乳豬。南北朝時,賈思勰已把烤乳豬作爲一項重要的烹飪技術成果而記載在《齊民要術》中了。他寫道:「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隨園食單》裡記述的「燒小豬」,更分明是烤乳豬也。

清朝,烤乳豬更成爲「滿漢全席」中的一道主要菜餚。到了民國,烤乳豬就是粵菜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雷虹的《東南食味》就說:「至於粵桂獨有的日常便餚,燒豬尤其是乳豬、叉燒,滷味尤其是柱侯食品,那是一年四季天天供應的熟食,佐飯妙品。」其實,嶺南僻處一隅,中原許多傳統,傳入嶺南後,不致受太多的世事擾攘,得以有良好的遺存。
《博物誌》和清代《嶺南雜記》都有稱讚廣東產的豬白而肥皮薄肉嫩。而且因為烤乳豬是廣東燒臘的基本功,而更使得烤豬的技術不斷改進。如果不相信中國古籍中所稱讚的廣東豬,我們也可以看看日本名料理人神田裕行說的:
年輕時曾聽人說過夏天的豬肉最好吃。冬天,豬隻為了禦寒,體內累積較多脂肪,夏天氣溫高,脂肪較少,三層肉的油花比例較均衡。同樣的道理,越往熱帶地區的豬隻身上脂肪也越少,因為天氣熱,不會儲備皮下脂肪,豬肉也有較多粉紅色與紅色瘦肉。《神田魂:日本料理精髓的思考(150-151)》
其實光看日本就知道,日本豬肉最好吃的也是在最南方的鹿兒島和沖繩。廣東燒豬堅持用明爐烤,務求皮脆色豔。正如《隨園食單》中說的:「先炙裡面肉,使油膏走入皮內,則皮鬆脆而味不走。」以「炙皮」為技術基礎,持續改進塗料。豬皮除了酒和油,又添加了糖水與浙醋,讓皮看起來更紅亮也更脆。內部則塗上五香粉和南乳等醬料,使味厚而香濃。燒的時候還要不時地扎小洞排氣,以防皮肉分離。
1960年代前,廣東的烤豬是下重糖,以輕火輕油烤出的,皮色黝紅、光亮滑嫩的「光皮乳豬」。70年代後,香港的師傅則以猛火重油,而且燒製時不扎孔排氣,豬皮上會冒出一點一點芝麻般的泡,稱之為起麻。這種乳豬與亮皮乳豬比起來,表皮更脆,脆度也能維持得更久,稱為「麻皮乳豬」。

除了談過的燒鵝和燒豬,廣東燒味(siu mei)還有「叉燒」(char siu)、「燒肉」(siu yuk) 和「燒乳鴿」(siu pigeon)。廣東燒味的作法在英文裡最接近rotisserie ,也就是以鐵叉叉起原料在火上烤。「叉燒」的名字來自是「插燒」,最早插燒是把豬里脊肉加插在烤全豬腹中的燒烤方式烤,是燜烤。後來才改為將數條豬里脊串起來燒烤,不過因為這樣是明火烤的關係,如果用全瘦的豬里脊烤起來會過於乾澀,因此漸漸改為現在的半肥瘦肉。
而叉燒所呈現的的閃亮油紅色來自於燒烤時塗在肉表面的叉燒醬,這樣燒出來的叉燒又叫蜜汁叉燒。叉燒醬與蒜蓉豆豉醬、柱侯醬、海鮮醬、蘇梅醬、鹹蝦醬、糖醋醬都是粵菜中常用到的調味醬,後面再來一起討論。叉燒分為低櫃叉燒和廚房叉燒兩種。而廚房叉燒又分廚房和點心兩種。點心用於叉燒包和叉燒酥,以用鍋子燒煮到收汁即可。「低櫃」叉燒要選用豬脊骨後面肥瘦相間,稱為「柳槍」的肉。
廣式燒肉則又叫脆皮燒肉,肉兼具脂肪的油香與瘦肉的甘美,如過熟的芒果一般可化於口而皮香脆,三種層次感讓味蕾極為享受。
乳鴿在粵菜裡有熟炸、生炸與烤製三種方法,而這三種方式都少不了的是脆皮水。熟炸法先把鴿子放入滷水中滷熟後再淋脆皮水後炸;生炸法則是先把鴿子加醃料醃漬入味後,用沸水燙一下後淋上脆皮水後風乾再炸;烤製法作法和步驟與生炸法一模一樣,只不過風乾後是用烤的。
所以粵菜中所指的燒,意思和其它菜系是不同的。不是先經過初步加熱再以調汁小火煨,而反而是烤。而在粵菜中,「燒」與「臘」是分不開的,不過臘則是在川菜與湘菜中都有。臘味就是傳統上在臘月(十二月)在冬天將各種肉類醃漬過,再經過風乾或薰製而成的像是臘腸、臘肉、臘鴨等肉品。古代給老師的學費「束脩」,原本指的就是「十條臘肉」。
廣東廚師和日本廚師是全世界最會料理海鮮的。廣東名菜「蔥薑龍蝦」簡單地把切塊的龍蝦上漿油炸過後撈出,然後另鍋爆香大量蔥薑後,再把剛炸好的龍蝦回鍋翻炒,最後加高湯,少許蠔油、糖、鹽和紹興酒,加蓋燜一下,然後再加一些蔥段炒一下後勾芡就好了。而同樣的作法也可以拿來炒螃蟹。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