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擅長以電視連續劇反應社會現實。前陣子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以詼諧浪漫手法,討論了日本這個亞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失落的20年,浮現的諸多社會結構問題。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則直指了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
劇中藉由美栗父母退休養老移居鄉下的脈絡,點出日本城鄉差距,地方經濟衰退缺乏工作機會,造成青年人口外流、高齡化,以及地方城鎮商店街沒落的現象。
商店街為日本傳統小型商業生活形式,20世紀前半,都市化過程農村人力流向都市,不須大型資本的小型自營零售店蓬勃發展,群聚而成商店街,以克服人口大量流動造成的失業與貧困問題。沿著僅容步行或腳踏車通行的巷弄兩邊,分佈著多種零售餐飲服務小店,藉由特色拱廊、看板、街燈與道路鋪面等視覺設計行銷,形成獨特街區魅力。店舖的構成不同地方大異其趣,依集客的地理範圍而言,「近鄰型」以日常生活所需的食材、日用雜貨、傳統服飾、食堂、居酒屋等為主;「廣域型」以較具規模或品牌之餐廳、商店組成。
1962年「商店街振興組合法」實施,以地域振興、相互扶持與公共福祉為目的,給予補助金鼓勵並保護商店街的發展,商店街中的各店家組成「商店街振興組合」之自治組織,協議管理商店街中營運、企劃、福祉等各項事務,屬於連帶經濟的一種。
然而隨著交通工具的演變(汽車取代腳踏車與步行)、都市中心轉移出現老舊城區、鄉鎮人口外流到都市、通信販賣普及、消費者生活型態改變,商店街逐漸不敵連鎖百貨、大型商場、購物中心的免費停車場、一站式多樣選擇、同時滿足家庭的量販需求或一人經濟的多樣料理食品,而趨於沒落。因此日本政府推動商店街振興與再生,包括中心市街地活性化、社區營造支援政策。
劇末,美栗以紮實的田野訪查及參與式設計,敏銳的創業家觀察,以及組織居民的行動力,將居民問題碎語跟創意小聰明集結而成「活化商店街的青空市集」構想,實現「做自己想做的事,對眾人有幫助,又可以賺錢維生」的想望。結局以家戶經濟作為「公司」、夫妻成為「共同經營責任人」(合夥人)的新視野,解開「男主外女主內」的僵化家務勞動分工,挪出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空間,以能實現獨特能力的女性創業,應對當代家戶經濟困境,並以商店街為例的社區事業,作為包容多元生活型態的解答。
在一部戲劇中塞入這麼多議題,編劇的野心令人敬佩,藉由男女主角的清新特質,以詼諧敘事之輕轉化結構壓迫之重,娓娓到來這個時代的哀愁,令人難以遁逃,但又提出可能的解答,隱隱透出曙光,無怪乎引起廣大迴響。

以「地緣」克服「無緣」
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サイレント・プア),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無聲的貧困一劇,則直指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此劇以東京都墨田區商店街為拍攝背景,大阪府豊中市社會福祉協議會協力取材。劇中以女主角身為阪神大地震受災戶的創傷症候群為動力,以充滿傳統人情味的商店街為背景,描寫日本如何藉由地域福祉組織的社區營造,聽見社會隱微的聲音,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編織的安全網,發掘每個人於其中最能揮灑的獨特能力。
劇中討論諸多因為失去「血緣」、「地緣」或「社緣」三種人際連結,造成失援而滑落底層的現象[1],如:垃圾屋、街友、失智老人、單親家庭、繭居族、非法居留、身障、地震受災戶遷居、多重困境家庭(繭居、長照、單親、醫療缺乏)等議題。劇中呈顯商店街中透過各種經濟活動型塑的社會安全網,例如女主角爺爺開的洗衣店在寒冬中關注老人未來取回清洗衣物而擔心其健康安危。並以位於商店街中的庇護咖啡館,作為協助失援者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藉由社區營造的「地緣」,以克服「無緣」。
2010年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了一系列探討人際關係疏離的專題節目「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並集結編纂為《無緣社會》一書,「無緣社會」遂成為日本當代關鍵字之一。所謂無緣,是指個人失去所有緣份連繫,總括為三大類別:血緣、地緣、社緣。反應日本社會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既有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連帶關係。書末,以「結緣社會」終結「無緣社會」,尋求新的「連結」共同建立「關懷人,尊重生命的結緣社會」作為當代社會疏離失援現象的一帖良藥。
書中提到,2011年311大地震跟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的罹難者,絕大部分都是「無緣死」的孤獨老人。然而,在毀滅性的災難之後,社會韌性與復原力(Resilience)開始展露,此種精神延伸發酵至各層面的社會問題上。阪神大地震激起地區人民的自律與連帶意識,朝向自助、共助、公助的「韌性城市」而努力。阪神大地震之後11年的《國民生活白書》,直指1995年是日本的「志願工作者元年」,志願工作與NPO組織成立量大增。在這樣的潮流下,以市民為中心、借用市場力量並追求自立性的新典範,即社會事業(Social Business,簡稱SB)、社區事業(Community Business,簡稱CB)等「連帶經濟」的各種組織形式開始出現。
以社區營造重建「連帶經濟」
「連帶經濟」(「連帶經濟」為日文用語,英文為Solidarity Economy,中文亦譯為「團結經濟」)總稱以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為基礎的經濟活動。連帶經濟關照傳統經濟活動中經常被忽視的領域,特別是那些在既有經濟體制中遭受疏離壓迫、社會排斥者,將其重新納入社會活動,此為連帶經濟的核心目的。具體型態例如:NPO及其事業、公平貿易、社區貨幣(日文「地域通貨」)、微型貸款、社會企業、社區事業、倫理消費、合作社(日文「協同組合」)、開放原始碼等。(可參見日本語維基百科「連帯経済」條目。)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