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日劇窺探日本都市社區營造的脈絡

從日劇窺探日本都市社區營造的脈絡
Photo Credit: TB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擅長以電視連續劇反應社會現實。前陣子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以詼諧浪漫手法,討論了日本這個亞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失落的20年,浮現的諸多社會結構問題。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則直指了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

劇中藉由美栗父母退休養老移居鄉下的脈絡,點出日本城鄉差距,地方經濟衰退缺乏工作機會,造成青年人口外流、高齡化,以及地方城鎮商店街沒落的現象。

商店街為日本傳統小型商業生活形式,20世紀前半,都市化過程農村人力流向都市,不須大型資本的小型自營零售店蓬勃發展,群聚而成商店街,以克服人口大量流動造成的失業與貧困問題。沿著僅容步行或腳踏車通行的巷弄兩邊,分佈著多種零售餐飲服務小店,藉由特色拱廊、看板、街燈與道路鋪面等視覺設計行銷,形成獨特街區魅力。店舖的構成不同地方大異其趣,依集客的地理範圍而言,「近鄰型」以日常生活所需的食材、日用雜貨、傳統服飾、食堂、居酒屋等為主;「廣域型」以較具規模或品牌之餐廳、商店組成。

1962年「商店街振興組合法」實施,以地域振興、相互扶持與公共福祉為目的,給予補助金鼓勵並保護商店街的發展,商店街中的各店家組成「商店街振興組合」之自治組織,協議管理商店街中營運、企劃、福祉等各項事務,屬於連帶經濟的一種。

然而隨著交通工具的演變(汽車取代腳踏車與步行)、都市中心轉移出現老舊城區、鄉鎮人口外流到都市、通信販賣普及、消費者生活型態改變,商店街逐漸不敵連鎖百貨、大型商場、購物中心的免費停車場、一站式多樣選擇、同時滿足家庭的量販需求或一人經濟的多樣料理食品,而趨於沒落。因此日本政府推動商店街振興與再生,包括中心市街地活性化、社區營造支援政策。

劇末,美栗以紮實的田野訪查及參與式設計,敏銳的創業家觀察,以及組織居民的行動力,將居民問題碎語跟創意小聰明集結而成「活化商店街的青空市集」構想,實現「做自己想做的事,對眾人有幫助,又可以賺錢維生」的想望。結局以家戶經濟作為「公司」、夫妻成為「共同經營責任人」(合夥人)的新視野,解開「男主外女主內」的僵化家務勞動分工,挪出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空間,以能實現獨特能力的女性創業,應對當代家戶經濟困境,並以商店街為例的社區事業,作為包容多元生活型態的解答。

在一部戲劇中塞入這麼多議題,編劇的野心令人敬佩,藉由男女主角的清新特質,以詼諧敘事之輕轉化結構壓迫之重,娓娓到來這個時代的哀愁,令人難以遁逃,但又提出可能的解答,隱隱透出曙光,無怪乎引起廣大迴響。

無聲的貧困
PhotoCredit:http://www.nhk.or.jp/drama10/silentpoor/
日劇「無聲的貧困」

以「地緣」克服「無緣」

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サイレント・プア),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無聲的貧困一劇,則直指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此劇以東京都墨田區商店街為拍攝背景,大阪府豊中市社會福祉協議會協力取材。劇中以女主角身為阪神大地震受災戶的創傷症候群為動力,以充滿傳統人情味的商店街為背景,描寫日本如何藉由地域福祉組織的社區營造,聽見社會隱微的聲音,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所編織的安全網,發掘每個人於其中最能揮灑的獨特能力。

劇中討論諸多因為失去「血緣」、「地緣」或「社緣」三種人際連結,造成失援而滑落底層的現象[1],如:垃圾屋、街友、失智老人、單親家庭、繭居族、非法居留、身障、地震受災戶遷居、多重困境家庭(繭居、長照、單親、醫療缺乏)等議題。劇中呈顯商店街中透過各種經濟活動型塑的社會安全網,例如女主角爺爺開的洗衣店在寒冬中關注老人未來取回清洗衣物而擔心其健康安危。並以位於商店街中的庇護咖啡館,作為協助失援者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藉由社區營造的「地緣」,以克服「無緣」。

2010年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了一系列探討人際關係疏離的專題節目「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並集結編纂為《無緣社會》一書,「無緣社會」遂成為日本當代關鍵字之一。所謂無緣,是指個人失去所有緣份連繫,總括為三大類別:血緣、地緣、社緣。反應日本社會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既有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連帶關係。書末,以「結緣社會」終結「無緣社會」,尋求新的「連結」共同建立「關懷人,尊重生命的結緣社會」作為當代社會疏離失援現象的一帖良藥。

書中提到,2011年311大地震跟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的罹難者,絕大部分都是「無緣死」的孤獨老人。然而,在毀滅性的災難之後,社會韌性與復原力(Resilience)開始展露,此種精神延伸發酵至各層面的社會問題上。阪神大地震激起地區人民的自律與連帶意識,朝向自助、共助、公助的「韌性城市」而努力。阪神大地震之後11年的《國民生活白書》,直指1995年是日本的「志願工作者元年」,志願工作與NPO組織成立量大增。在這樣的潮流下,以市民為中心、借用市場力量並追求自立性的新典範,即社會事業(Social Business,簡稱SB)、社區事業(Community Business,簡稱CB)等「連帶經濟」的各種組織形式開始出現。

以社區營造重建「連帶經濟」

「連帶經濟」(「連帶經濟」為日文用語,英文為Solidarity Economy,中文亦譯為「團結經濟」)總稱以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為基礎的經濟活動。連帶經濟關照傳統經濟活動中經常被忽視的領域,特別是那些在既有經濟體制中遭受疏離壓迫、社會排斥者,將其重新納入社會活動,此為連帶經濟的核心目的。具體型態例如:NPO及其事業、公平貿易、社區貨幣(日文「地域通貨」)、微型貸款、社會企業、社區事業、倫理消費、合作社(日文「協同組合」)、開放原始碼等。(可參見日本語維基百科「連帯経済」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