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絕望:齊克果晚期思想巔峰之作《致死之病》

人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絕望:齊克果晚期思想巔峰之作《致死之病》
Photo Credit: Arne List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克果在《致死之病》中所分析、呈現的,人於生存所經歷的普遍實境,恰恰呈顯腦科學研究以及一般的心理學無法予以適當解決之範疇,也成為人之所以為人必須面對的困境。

齊克果在《致死之病》中以「自我」(self)為基礎論起,從此觀點也可以與近代的學科研究有所對話。「自我」是一個普通用詞,也是近兩個世紀在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神學等等學科常被探討的主題。腦科學研究由於磁振照影與腦磁儀等儀器的發展與使用,在近幾十年對人類大腦的運作以及功能之了解有顯著的成果,在國際上已成為強大的研究趨勢,各個學科紛紛熱切地與之進行跨學科合作計畫。心智哲學的研究者進行與認知科學的對話,提出定義「自我」的問題。如戴維森(Donald Davidson, 1917-2003)將自我定義為「不可化約」(irreducibility)的概念,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其經驗主體、與其他心智交流以及經驗客體的基本單位。

持類似觀點的學者反對用任何科學實驗的方式定義人的心智(mind)。但是也有一派心智哲學卻是全然擁抱腦科學研究成果,由此重新定義心智以及相關的「自我」問題。持此派觀點的學者宣稱沒有所謂的「自我」,自我只是幻象,只是腦神經的運作所浮現的現象,從而取消人的主體性,定義人的意識功能與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沒有兩樣。齊克果在《致死之病》中所分析、呈現的,人於生存所經歷的普遍實境,恰恰呈顯腦科學研究以及一般的心理學無法予以適當解決之範疇,也成為人之所以為人必須面對的困境。在當今以科學數據導向發展人觀的主流趨勢之下,《致死之病》提供讀者反思生存意義、真實面對自我的問題之閱讀歷程。

欣見商周出版在《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之後,繼續翻譯、出版齊克果的著作。過去《致死之病》已有一些中文譯本,此版新譯本在譯文的準確性以及流暢性都表現極佳的水準,看得見譯者的十分用心。

相關書摘 ►齊克果《致死之病》:絕望是一種自我摧殘,雖然它想要摧殘自己卻做不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致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譯者:林宏濤

《致死之病》是十九世紀最引人入勝的哲學名著,更以其探幽析微的心理學洞見著稱。齊克果的這部晚期作品對二十世紀哲學家的影響無遠弗屆,包括雅斯培(Karl Jaspers)、沙特(Jean Paul Sartre)和卡繆(Albert Camus),堪稱有神論的存在主義(theistic existentialism)的代表作品,為渴望填補屬靈空虛的人們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答案。

在齊克果筆下,絕望是一種屬靈的疾病,源自於人對於自我的誤解,以及人神關係的失衡。絕望不是一時的病症,也和外在環境無關,它是一種存在處境,就連死亡也不能擺脫的處境。因此,所謂的絕望是對於自我、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的存在境況的絕望。

齊克果描述了三種絕望的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絕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甚至不認識他的自我是什麼;第二種形式則是在絕望中不想做自己,那是一種軟弱的絕望,不管是對於塵世或永恆的絕望,只想隨波逐流,而不想做自己;第三種形式是在絕望中想要做自己,也是抗拒的絕望,人意識到自己的絕望而想要努力掙脫它,到頭來卻因為種種挫敗而放棄了救贖的希望。最後,齊克果也指出真正擺脫絕望的方法:一、認識人的自我是什麼;二、完全透明地接受神的安排。

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