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不好,我可以喝粥嗎?銀髮族的控糖三疑惑

牙齒不好,我可以喝粥嗎?銀髮族的控糖三疑惑
Photo Credit:Patrick Doheny@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銀髮糖友因為胰島素代謝較慢或往往有多種疾病而使得血糖控制較為複雜,更容易有低血糖的危險,一定要掌握好飲食、運動、藥物三大原則,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困擾許多老年人的「三高症狀」

隨著年齡增長,60歲的許爸爸開始有了新的困擾。他維持以往的飲食習慣,卻開始出現了三高症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他不禁疑惑:「我以前也這樣吃又沒事,怎麼才剛過60歲,就三高症狀都跑出來了?」

事實上,一個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不會在短時間內就造成健康問題,年輕時健康存摺富足身體沒警訊,不代表年老時也不可能亮起紅燈,隨著身體代謝退化,三高症狀便在長輩身上一一浮現。

根據台灣的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病友,且糖尿病一直都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五,甚至曾躍升至第四名,整體的糖尿病友平均年齡約達62歲。由此可知,老年人為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若經檢驗後,血糖值高於正常值,則需要更加關心自己的健康,降低罹病風險。

長輩有高血糖,一定會有糖尿病?

在台灣,國人可配合成人健檢,定期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成人健檢為40到64歲每三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在健檢的抽血檢驗中,包括了飯前空腹血糖、總膽固醇、肌酸酐、腎絲球過濾率計算等,當空腹血糖大於 100 mg/dL,屬於糖尿病前期;其數值超過126 mg/dL,或是隨機血糖超過200 mg/dL 且有顯著的糖尿病症狀,便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

NrOqsYe
Photo Credit: Health2Sync 智抗糖

銀髮族的控糖三疑惑

1. 牙齒不好,我可以喝粥嗎?

8of0OOs
Photo Credit: Health2Sync 智抗糖

這類問題是門診常見長輩們的困惑。部分規律服藥控制的老人糖友會發現,蔬菜、米飯都有咬不動的困擾;或因為體能變差,無法像往常一樣在假日去爬爬山。對於咀嚼狀況不佳的糖友而言,並不會完全禁止吃粥。

當牙口不好時,以糙米代替白米,依舊能將粥燉煮得軟爛順口,也可以放入切細的香菇、杏鮑菇、或紅蘿蔔、菜頭、大黃瓜等軟質蔬菜,除了增加粥的營養價值,也可以提高纖維的攝取量,延緩血糖的上升;南瓜、山藥、地瓜等高纖維的澱粉類食物,也可以依照份量和粥一起熬煮,例如,當一餐建議的醣類是3份,便可選用40克生米加上 55 克的地瓜。

延伸閱讀 ▶只要均衡,糖尿病什麼都可以吃?來自營養學的糖尿病飲食觀點

2. 吃飯都沒味道,但不能高油高鈉,該怎麼辦?

味覺退化,亦是長輩改變飲食習慣的常見問題。因為吃東西沒味道,而將清粥小菜替換成豆腐乳、蔭瓜、肉鬆等加工食品,然而,加工食品不僅纖維量不足,醃漬品中的高鈉含量也不適合經常食用。那麼,糖友們不妨嘗試滷味吧!一鍋入味的滷豆干、豆皮、菜頭、海帶,可以吃到優質蛋白質和纖維質,炎熱夏天時,還能做成冷盤開胃,一舉兩得。不過,要注意滷汁不能再拿來拌飯,否則一樣會吃到太多油和鹽唷。

3. 關節退化,那適合糖友的運動有哪些?

tKqgFFB
Photo Credit: Health2Sync 智抗糖

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都是老人糖友們逐漸降低活動量的常見原因(當然還有忙於帶孫、精神不濟等理由),對於真心想透過運動幫助自己更穩定血糖的銀髮族,除了公園甩甩手、踢踢腳外,有研究指出,透過快步健走、騎腳踏車、太極拳等都可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穩定血糖的效果。糖友們可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況,選擇下表的輕度或中度活動執行,並落實運動333的概念,一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且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的狀態。若是體能較差的銀髮糖友,要達到心跳每分鐘130下,或許有些吃力,亦可先嘗試運動完的目標是達到「有點喘,但仍然可以說話,不過無法唱歌。」的狀態。

延伸閱讀 ▶給第二型糖尿病的運動建議

老人病友不可不知的居家照護

糖尿病本身就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建議年長者除了每年可以做骨密度檢測外,更要注意避免跌倒受傷。居家照護上,糖友有四點需要留意:

  1. 建議浴室要有防滑墊,並隨時保持乾燥,避免地板有水,容易打滑。
  2. 早上起床可以先在床邊坐一下再站起,避免忽然站起來,造成頭暈、站不穩的姿態性低血壓發生。
  3. 床邊可以放幾顆糖果,如果半夜真的有發生低血糖,可以做立即補救。
  4. 每天至少要到戶外走走、曬太陽 20-30 分鐘,除了有助於維生素 D 的吸收預防骨鬆外,也可以改善情緒低落,預防憂鬱。

最後,銀髮糖友因為胰島素代謝較慢或往往有多種疾病而使得血糖控制較為複雜,更容易有低血糖的危險,平時一定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按時服用醫囑藥物,維持規律的作息,掌握好飲食、運動、藥物三大原則,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才能活到老、健康到老。

參考文獻

本文經Health2Sync智抗糖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