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何處得以讓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們安身立命?

城市何處得以讓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們安身立命?
Photo Credit: Andrey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的核心概念,正是希望指出此種新的「動物地理學」的視野,將眼光放回我們生活的場域,正視動物非但不是少數愛好者才需要關心的對象,更與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且早已被人類毫無節制與遠見的所作所為嚴重影響與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動物福利的立論觀點,是基於人類不可能完全避免動物利用的前提進行道德考量,因此一般以「動物福利」為倡議目標的立場,多半是指「人道」使用動物,最低限度應禁止「不必要的殘忍」。換言之,無論是科學研究、飼養動物作為食物、將動物作為狩獵的對象,「只要做這些事所產生的整體利益,高於當事動物所承受的傷害」,並符合上述人道標準,效益主義是可以容忍某些動物利用的。

至於何謂人道或考量動物福利,有三種主要的看法,一是強調動物的感覺(feel),因此應免於動物處於過長與過度的疼痛、恐懼、飢餓等狀態,能感受到舒適;二是要滿足動物的生物性功能,能正常生長和繁衍;三是強調自然的生存方式(natural living),要能生活在合理的自然環境中發展其天生的適應能力。這三個取向偏重的重點雖有不同,但在評估動物福利的優劣時,都會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之一。

相關書摘 ▶紙貓熊與黃色小鴨背後的難題:藝術有「動物倫理」豁免權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新學林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黃宗潔

本書結合文本分析、時事評論、倫理思考,並藉由文學與藝術作品中看待動物的各種角度,探討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他者之間糾結錯綜的關係。

書名「牠鄉何處」,正在於凸顯此一觀點:被邊緣化的動物們不得其所的命運若要有所改變,有待更多人了解,無論我們如何在心理上與實際空間上試圖劃界排除,人與動物都生活在同樣的場域。

因此,書寫動物,就是書寫人類自身,是理解人與自然命運的途徑。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Photo Credit: 新學林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