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貓熊與黃色小鴨背後的難題:藝術有「動物倫理」豁免權嗎?

紙貓熊與黃色小鴨背後的難題:藝術有「動物倫理」豁免權嗎?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來台灣展出並引發討論的《貓熊世界之旅》和《黃色小鴨》為起點,論述動物形象在藝術作品中被符號化可能產生的效應,再延伸到更具爭議性的,使用活體或死亡動物為素材,藉此思考當代藝術與倫理交涉的可能。

諸如《黃色小鴨》這樣的作品,最常被質疑的大概就是「這算是藝術嗎?」把一個洗澡玩具無限放大,它就變成藝術品了嗎?但小鴨的魅力或者意義究竟何在,或許可以從霍夫曼一系列的巨大化動物作品當中看出一些端倪。事實上,巨大化的動物形象一直是霍夫曼的代表作,較知名的至少包括二〇〇三年的《巨型兔》(The Giant of Vlaardingen,2003)、二〇一〇年《胖猴子》(Fat Monkey,2010)、二〇一一年《大黃兔》(Stor Gul Kanin,2011)和二〇一二年的《慢蛞蝓》(Slow Slugs,2012)等。他認為,尺寸的改變,將重新啟動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每天都看到它們且通常不會感到驚訝,但是當它們的尺寸被放大,人們對於物件的觀點也改變了。」

也就是說,意義來自於「觀點」或者說「觀看方式」的改變,如同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和約翰.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引用美國藝術家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彩繪銅器》(Painted Bronze,1960)這個作品時所分析的,當這個用銅鑄的啤酒罐被置放在展示廳或照片中,我們就是會比正常情況下更注意這個啤酒罐的形狀和外觀。藝術改變了我們與習以為常事物的距離,它「違逆我們的習慣,……我們之所以對這些事物視而不見,原因是我們認定自己早已對這些東西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步—但藝術卻藉著凸顯出我們可能忽略的一切,而傲然推翻我們的這種偏見」。

換言之,尺寸的放大最重要的意義來自於,藝術家讓你無從迴避,用巨大化的作品讓你不得不「看見」,或者可以說,他放大的其實是人與作品「相遇」的機會。當你看見並且與作品相遇,也就是重新思考藝術與人、藝術與環境、藝術與自然、藝術與文明等等複雜交錯關係的起點。

有趣的是,霍夫曼對《黃色小鴨》做了一個饒富哲思的聲明,他表示自己是透過「『挾持』人們所熟悉的公共空間,暫時改造它,讓它變得不一樣。……與其展示膠鴨,他其實是想藉由它的現形,『向世人展示他們所處空間的真正樣貌』—就在他『取走膠鴨』時」。原本熟悉或者視而不見的公共空間,因為小鴨的出現而被群眾在意,這樣的空間改造與「挾持」,甚至連帶牽動著那些並不在小鴨巡迴路線的城鎮,花蓮「在地化」的紅面番鴨和紅面小鴨就是最好的例子。

粗糙的仿擬背後,是一種「欠缺」—儘管這個欠缺可能是基於觀光收益考量所產生,但番鴨群的出現,無疑仍是一種對公共空間的改造與變化。黃色小鴨的出現擾亂了原有的空間秩序,熟悉的事物與環境被陌生化,從而改變了我們的視覺經驗以及與空間互動的方式。小鴨被投注以擬人化的情感—展出期間新聞媒體和民眾都常以一種對待「真實動物」的描述方式談論小鴨,無論是基隆小鴨在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突然爆裂後,大家對其「死因」的反應、或颱風來臨前形容小鴨消風避難,甚至在高雄展覽結束時,還有數萬名遊客依依不捨地到光榮碼頭為小鴨「送行」。

但小鴨不可能永遠都在,當巨大化的黃色小鴨離港之後,我們如何看待小鴨離開所產生的「空缺」,才是改變的起點。如果在趕熱潮、拚行銷之外,有更多遊客把這份對小鴨的關注,移轉到原本的公共空間,以及和我們共用環境的那些真實生命的在意,那麼黃色小鴨的離開,才能開展出更多豐富的意義。

不過,圍繞著紙貓熊和小鴨的爭議,主要仍集中在商業行銷與作品理念之間的交互關係,而這個部分或許並非藝術家和策展人所能控制,前述販售「真實」黃色小鴨的狀況就是一例;但作品本身對真實環境/生命造成的傷害風險卻絕對可以考量。紙貓熊和黃色小鴨畢竟都是人造物,販售活體小鴨乃是周邊行銷管控不當的問題,與作品本身不具直接關係,若作品本身涉及真實動物(包含活體動物與動物屍體)的使用時,問題將會更為複雜。

相關書摘 ▶城市何處得以讓被排除、被視為「異物」的動物們安身立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新學林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黃宗潔

本書結合文本分析、時事評論、倫理思考,並藉由文學與藝術作品中看待動物的各種角度,探討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他者之間糾結錯綜的關係。

書名「牠鄉何處」,正在於凸顯此一觀點:被邊緣化的動物們不得其所的命運若要有所改變,有待更多人了解,無論我們如何在心理上與實際空間上試圖劃界排除,人與動物都生活在同樣的場域。

因此,書寫動物,就是書寫人類自身,是理解人與自然命運的途徑。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Photo Credit: 新學林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