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燭光點亮河面:泰國「水燈節」璀璨浪漫的古老傳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泰國佛曆12月15日月圓,是這個泰國傳統「水燈節」登場之時,每年不僅盛大歡聚慶賀,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一同共襄盛舉。
千萬盞耀眼奪目、色彩斑斕的水燈,就像是天上的星斗墜入凡間,將原本漆黑的河面點綴成一條光燦而綿長的銀河,又或將這盞盞燈火視為一個個音符,隨著流水緩緩躍動,彷彿隔絕了周遭一切的嘈雜,交織出一首充滿虔誠和祝禱的心靈祈福之曲。
每逢泰國佛曆12月15日月圓之時,即是這個傳統慶典粉墨登場的時候了,水燈節在泰國人心目中,重要性僅次於潑水節。因此,每年不僅當地人瘋狂歡聚慶賀,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一同共襄盛舉。
對照西元曆法,2017年的水燈節將落在11月3日,屆時泰國每個地區會各自視情況展開1至4天不等的節慶活動,其中尤以曼谷、清邁及素可泰三地最為盛大知名。


整個慶典包括民俗舞蹈演出、大型遊行巡演,以及精采的聲光煙火秀等,而重頭戲當然就是夜晚放水燈的儀式了,這項古老的傳統據說始於700多年前的素可泰王朝。
在雨季過後的這段時間,正是泰國河水高漲的季節,在泰文中,Loy有漂浮的意思, 而Krathong指的就是人們用芭蕉葉做成五顏六色的蓮花造型水燈,上頭擺入花朵、香柱、蠟燭,或是一枚硬幣,隨著緩緩流水放入河面,看著點點燈火飄向遠方,除了表示對水神的敬意,也象徵著將自己過去一年所犯的過錯全都帶走、洗滌乾淨,具有揮別過往、展望未來的含意。

慶典期間,除了水燈,在泰國北方的清邁還有另一項不可錯過的重頭戲,那就是「放天燈」,當地人深信放天燈可獲得上天的祝福、成就美好的姻緣,當成千上百個天燈同時在空中緩緩升起,整座古城被覆蓋在浪漫的燈海之中,這場面絕對教人震撼又難忘!

節日資訊
- TIME:2017/11/3,但節慶期間視各地而有所不同。
- ADD:泰國各地皆有慶典活動,曼谷、清邁及素可泰三地最為盛大。
- ACCESS:從曼谷可轉國內航班至清邁或素可泰。
- WEB:www.tattpe.org.tw
- INFO:水燈節在泰國,可是僅次於潑水節的重大傳統節慶。
不可錯過限定美食
1. 泰北烤香腸 Sai krok isan
到訪清邁絕不能錯過,加了多種香料如香茅製作,口味獨特、香氣四溢。

2. 烤肉串Thai BBQ
最方便邊逛邊吃的就是烤肉串了,泰國人的烤肉技術了得,醬汁各有風味,最不易踩地雷。

3. 泰式飲品 Thai Drinks
來點冰涼的泰式飲品潤喉,芒果冰沙、泰式奶茶等永遠是最不敗的選擇!


建議攜帶物品
1. 零錢
來到水燈節現場,免不了花上20、30泰銖買一盞漂亮的水燈,為自己祈福,周邊也有不少小吃攤販,因此怎麼能不帶錢呢?
2. 舒適的鞋
慶典期間,整個晚上在河畔、公園、寺廟等地都有慶祝活動,想要全程走完、不錯過這些活動的話,就穿上一雙舒適耐走的鞋子吧!
3. 薄長袖上衣或外套
水燈節通常會在11 月左右舉行,正好是泰國涼爽的時節,活動幾乎都在夜晚,尤其是泰北的清邁早晚會有點溫差,記得帶件薄長袖上衣或外套預備。
注意事項
- 活動現場人潮眾多,小心不要跟孩童或同伴走散囉。
- 到河畔進行放水燈活動時,務必當心腳步及身旁的人,以免掉入水中,同時也需小心火燭。
- 清邁萬人天燈活動分為免費及付費場次,時間每年不固定,須密切注意消息。
本文獲Klook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
相關評論:到曼谷千萬別只去考山路:九個前往泰國旅行的「小撇步」。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