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低潮走不出谷底──先行動吧,情感會跟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走出低潮,不要再想如何處理情緒,想達成目標,不知道從何開始,就請從行為開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情感總是驅動著我們的行為。古人很早就知道這樣的道理,動作與情感的英文分別是「motion」和「emotion」,分享著相同的字根「motion」(move),便揭示著這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在影響他人時,通常訴諸情感的力量都是最強大的,不管多嚴謹的論述,都比不上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來得打動人,讓人具體訴諸行動。
但違反我們直覺的是:行為,同樣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內心的狀態,包括情感。
行為的影響力
我們通常認為,因為心中產生了某種情感,才驅動身體依此反應與行動,但實際上內心狀態與行為的交互影響,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在許多情況之下,身體的動作與行為會反過來刺激、加強、並甚至改變內心的狀態。
在1988年,心理學家Fritz Strack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受測者在不知道實驗目的的情況之下,一批人用牙齒咬著筆,所以臉部自然而然產生微笑的表情; 而另外一批則用嘴唇含著筆,所以不會產生微笑的表情,分別如下圖所示:

接著讓他們看一部相同的趣味卡通,並請他們評量卡通的有趣程度。結果臉部表情微笑的那組,明顯的覺得卡通有趣多了。這幾乎違反直覺:我們會笑是因為我們覺得很有趣,但其實我們在笑的動作時,也反過來增強內心愉快的感覺。
另一個在2009年的實驗,受測者被要求去讀一個名叫Donald的主角的故事,並同時在一個移動偵測器中做出動作。其中一組必須做出大拇指比讚的手勢,而另外一組則做出比中指的手勢。當然,受測者以為他們是在做有關「腦袋多工」的研究。同樣一個故事,手勢比讚的那組多認為Donald是聰明而討人喜歡的, 但比中指的那一組卻多認為Donald是不友善而懷有敵意的。
除此之外,心理學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驗,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的行為,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內心的狀態,包括情感。
先行動,情感會跟上
很多人遭遇人生的挫敗,譬如失戀了,都會希望自己先把心情慢慢平復,才開始規劃接下來的人生,但情感的低潮可能會持續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常軌。但當我們理解行為能夠影響情感,我們便可以從行動先開始改變:先行動的像個熱愛生命的人。
像是可以培養運動或是閱讀的習慣,或者開始學習一樣感興趣的才藝,或者去旅行給自己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重點是,先從行為的改變開始,當行動的像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行為便會影響情感,可以更快的走出低潮。反過來說,整天唉聲嘆氣,像個行屍走肉,在行為上就像是對人生厭倦至極的樣子,那情緒的低潮只會持續的更久而已。
猶太法典《塔木德》(Talmud) 中提到:「一個人應該時刻不間斷的去做好事,即便是別有用心,也會因此產生出想要做好事的欲望。」一件一開始必須去做的事情,只要持續不斷的行動,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所謂的「內化」,打從心底產生所謂的價值感,變成自願自發的想要把它做好。
想成功,從行為開始
在工作以及專業領域上也有相似的智慧。社經地位較高的人一般傾向佔有較大的活動空間,通常都會有一些姿勢像是手肘彎曲枕在後腦勺、把腳放在桌子或是另外一張椅子上等等,而社經地位較低的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傾向佔有較小的空間,像是把身體捲曲起來等等姿勢。研究人員請一群實驗的受測者分成兩組,一組先模仿社經地位較高的人的姿勢,另外一組則先模仿社經地位低的人的姿勢,然後都參加一場模擬工作面試。在面試中面試官故意百般刁難,讓整個面試充滿著壓力,然後把面試這些受測者的表現都錄了下來。
接下來把這些錄影帶拿給不知情的人來對面試者評分。一如預期,那些先模仿高社經地位的人,明顯地被認為表現比較好,比那些先模仿低社經地位的人更值得拿到這份工作。這便是「模仿成功者的行為,直到你真的成功(fake-it-till-you-make-it)」這個在許多領域都是十分有效的策略。
反過來說,一般人常常會有以下的經驗:看一本勵志的傳記,例如賈伯斯傳,或是聽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講,在結束之後,心中充滿著高昂的情緒,「有為者亦若是」的激情,結果不出幾天又歸於正常,什麼都改變都沒發生,就連那豪氣萬千的情緒都消失無蹤。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付諸任何的行動。既然行為沒有任何改變,一樣的工作,一樣的生活,瞬間的激情也只能被拖回枯燥的日常活動,最後什麼都沒有留下。
所以,想走出低潮,不要再想如何處理情緒,想達成目標,不知道從何開始,就請從行為開始。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