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我恨你!」三部諷刺劇傳達中西方眼中的「中國化」

「馬克思我恨你!」三部諷刺劇傳達中西方眼中的「中國化」
Photo Credit:gravitat-OFF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Vera Tollmann|翻譯:蔣昀修

我們已經「中國化」了嗎?國際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特派員,迪蒂‧克絲坦‧塔特羅(Didi Kirsten Tatlow)近來的發問充滿了諷刺意味。這問題同時揶揄了我們對中國經濟實力的恐懼,以及史諾登洩出的美國國安局檔案(NSA)所引發的爭議:在情資蒐集和政府監控方面,西方所稱的「我們」早已「中國化」了。

諷刺的是,當代「中國化」已在東西方行之有年, 僅是觀點不同。專家警告,在全新的亞洲世紀,將會有另一波的亞州經濟危機。瑞士每日新蘇黎世報記者,厄思‧薛提利(Urs Schoettli)寫道:「我們很容易忽略一件事,中西衝突會發生在歐洲思想的參數及受歐洲影響的價值觀內。」

西方正在尋找與亞洲接觸的新方法,但與此同時,中國知識分子及藝術家仍對他們的國家保有批判態度。西方企業期待中國消費者購買它們的產品;中國父母期待他們小孩功成名就。西方政治人物還期待中國政府跟隨他們的價值觀。

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拆解雙方對彼此恐懼和期待的刻板印象?

拍攝以下影片的三位藝術家利用了重演(reenactment)、角色扮演、布萊希特戲劇(辯證戲劇)和中國皮影戲搭配相互呼應的對白、手勢及身體語言表現恐懼、壓縮社會現實,及探問經濟利益。影片中,公共意見以幽默的獨白方式呈現,社會戲劇(social drama)被壓平成皮影戲,而經濟合作的政治演說則由孩童發表。

萊納‧加納爾「我恨馬克思」2010

萊納‧加納爾(Rainer Ganahl)的影片作品是對德國媒體報導內容普遍頃中所做出的回應。影片中,一名身穿紅衣紅鞋的年輕女子,用流利華語痛罵馬克思的經典胸像,而柏林市區卡爾‧馬克思大道(Karl Marx Alley)的公共空間變成宣洩怨氣的臨時舞台。

「我恨卡爾‧馬克思」影射德國的焦慮,演出柏林、全德國、人民思想和文化想像中的「中國化」現象,而在這齣諷刺劇中,馬克思始終保持沉默。

  • 關於作者:萊納‧加納爾,1961年出生於奧地利布魯登茨(Bludenz),現居上海及紐約。

曹婓「皮影人生」2011

曹婓主要使用的是中國皮影戲,而這項傳統的敘事技藝近來重獲許多影像及行為藝術家的青睞。以反思和回顧中國藝術傳統中純正獨特的元素為前提,曹婓用偶戲為中國近代的苦難下了註解,處理手法混和了曹婓兒時對央視年度春晚的記憶。

影片分為三個部分:在名為「輪迴」的段落中,工人及農民行經大片森林般的手臂,曹婓解釋道:「背景音樂用的是2000年的俄羅斯流行歌重製版,用以嘲諷戲謔毛澤東版的馬克斯列寧主義。」皮影戲起源自漢朝,最先的作用是讓亡妻死而復活,因此皮影戲是生者與死者的連結。在「皮影人生」中,無名的戲偶—手掌和手臂—演出相衝突的利益、指令、與期待,運用古老媒材,卻又不訴諸鄉愁。

  • 關於作者:曹婓,1978年生於中國廣州,現居北京。

李頌華 「關鍵演講」2005(影片連結請見原文:Contact Lenses

螢幕快照 2014-10-09 上午11.27.45

在影片中,一名小男孩重述前中國總理胡錦濤在2005北京全球財富論壇上發表的演講,主題是「中國與新的亞洲世紀」(習近平則在去年活動上預祝論壇成功)。財富論壇是為跨國及中國企業執行長所舉辦的商務社交活動,由時代華納公司贊助。

李頌華夫婦花了好幾個禮拜教導他們年僅四歲的兒子背誦這篇演講。孩童的聲音會改變內容給人的感覺嗎?他真的能懂這麼複雜的文本嗎?就思想認知和教育方面,這樣的意義何在?李頌華說:「過程很像背誦中國古文。小孩能認出字形,也能發音,但他們不知道文字的意義是什麼。但大人認為孩童所學的內容,將會在成長過程的某天突然覺醒。

這部影片嘲諷亞洲父母長久以來對孩童的過度訓練,把反覆練習和模仿看比理解及獨立思考更為重要。但藉由把這項政治文本當作文化遺產,李頌華諷刺地顛覆它原本的內容。

  • 關於作者:李頌華,1969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現居北京。

Photo Credit:gravitat-OFF CC BY 2.0

本文獲中參館授權刊登,原文請見:Contact Lenses

你有最想看什麼主題的國際媒體報導嗎?快來關鍵論壇告訴我們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