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較昂貴的「反安慰劑」,副作用也更強?

看來較昂貴的「反安慰劑」,副作用也更強?
Image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也許聽過安慰劑效應,但原來看起來較昂貴的「反安慰劑」,可以引起更強的副作用。

醫學界早就知道,在藥物測試時即使給實驗對象不含有效成份的「假藥」,仍會顯示出一點療效,例如減輕疼痛等,這種現象被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假如要測試的藥物療效不比安慰劇效應好,那就無法稱得上有效——好轉的跡象很可能來自安慰劑效應。

隨着更多研究,現時學界認為安慰劑效應有數項成因,可能是幾種不同效應混合而成的結果。學界亦知道各種因素對安慰劑效應的影響,例如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不同包裝的安慰劑,所帶來的效應會有強弱之別。

安慰劑效應的反面

另一方面,安慰劑效應有一「孿生兄弟」,稱為「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這種效應跟安慰劑相反︰如果人們認為某事物有害處、副作用,即使本身沒有,也可能會帶來若干症狀。例如有些人聲稱對電磁波過敏,但在雙盲測試中卻未能測試出來,症狀本身或是反安慰劑效應所致。

10月6日在期刊《科學》上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包裝看來較昂貴的「假藥膏」,會引起較強的反安慰劑效應。

來自德國的研究團隊指出,在隨機分配安慰劑對照組測試中,不少病人會因副作用而停藥,但當「解盲」後發現,其中一些停藥的病人屬於安慰劑組,測試中未曾接受有療效的藥物,這代表他們感用到的副作用來自反安慰劑效應。

此外,過往有研究顯示,透過操縱療程的價格資訊,可以影響安慰劑效應強度——越貴的療程安慰劑效應越高。因此研究團隊希望測試藥物的價格資訊,會否導致更強的反安慰劑效應。

藥靠包裝?

實驗中要測試的「藥膏」有兩款包裝,一種有註冊商標,用上藍色包裝盒;另一款名字冗長,用上無甚設計的橙白色包裝。兩款藥膏均聲稱用來醫治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濕疹),實際上,兩盒藥膏都是(反)安慰劑,沒有任何有效成份。

nocebo

團隊希望實驗對象認為藍色盒的藥膏較昂貴,他們先找來不參與測試的66人為兩盒藥膏估價,整體而言,這66人認為藍色盒的藥膏明顯較高。

反安慰劑測試共有49名參與者,有24人為「便宜組」,使用橙白盒藥膏;另外25人屬「昂貴組」,使用藍盒藥膏。另外,為測量兩組的反安慰劑效應,兩組均會加入「對照藥膏」——實際上三款藥膏一模一樣。

越貴越痛

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這項實驗是要了解兩種藥膏引起對疼痛更敏感的副作用。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兩組別的參與者均須在前臂貼上含有藥膏的貼片,包括「對照藥膏」和該組別所用的藥膏,然後再測試他們對熱力引起痛覺的敏感程度。

此時研究人偷偷做手腳,讓參與者覺得使用「昂貴藥膏」或「便宜藥膏」後的皮膏,比起使用「對照藥膏」後的位置對痛覺更加敏感——事實上,那只是因為研究人員把溫度調高了。

在成功騙過參與者後,研究人員繼續重複實驗,但不在儀器做手腳,痛覺測試時用任何藥膏的溫度也一致。結果發現,使用「昂貴組」的參與者感覺的「副作用」明顯要強得多,這顯示他們感受到的反安慰劑效應更強。而且經過16次測試後,「便宜組」的反安慰劑效應趨向稍為減弱,而「昂貴組」的卻越來越強。

nocebo_effect

在測試期間,研究人員亦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記錄參與者的腦部和脊髓活動,分析後發現,其中兩個跟降低痛覺傳遞有關的區域,跟兩組參與者的反安慰劑強弱差異有關。而且參與者似乎並非只認為自己更痛,而是真的感到更痛。

研究團隊估計,「昂貴組」的參與者相信昂貴藥膏療效更好,預計會帶來更強的副作用,以致產生這個結果。

今次研究顯示,假如病人相信藥物會引起副作用,安慰劑效應帶來的好處可能會被反安慰劑效應抵銷。至於未來醫學界能否找到減輕反安慰劑效應的方法,提升病人福祉,就得看進一步研究會帶來甚麼結果了。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