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委會就像是長期在發疼的盲腸,該割了

僑委會就像是長期在發疼的盲腸,該割了
Photo Credit: 僑務委員會 OCAC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海外僑胞值得更好的對待,而不是成為某個政府機關的資產,是時候該跟僑委會說掰掰了。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吳新興日前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報告業務時指出,今年僑胞返國參加國慶人數大幅增加,達到5,360人。吳委員長表示這是因為僑務委員今年推出「僑胞卡」、辦理僑胞返台歌唱比賽以及推動僑生家長來台探親所致,不過顯然朝野立委並不對此說法買帳,紛紛對「僑胞卡」之功用以及預算花費提出質疑。

僑委會宣稱服務對象是海外的4,400萬華人,用常識來算,光是台灣2,350萬人就需要超過30萬的公務人員處理行政業務,僑委會才272個員額,13.3億的預算,居然可以處理4,400萬人的事務,這種主張基本上就是要膨脹自己組織的功能,目的就是延續組織的生命。

如果以人體器官作為比喻的話,僑務委員會就有如盲腸,除了作用不大之外,而且還是長期在發疼的盲腸,該割了。

僑委會找不到存在的目的,業務與其他部會疊床架屋

首先要先說明的是,海外僑胞對於台灣的外交在各種層面上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然而僑委會挾僑胞自重,認為僑胞沒有僑委會就沒有單位可以處理他們的事務,事實上,海外僑胞所有的事務都可以/也都是由駐外單位處理,僑委會即便不存在,並不會影響到海外僑胞的權益。

僑委會的功能和外交部、教育部、經濟部、觀光局等等各部會重疊,政策疊床架屋,執行效率極低。根本的原因在於僑委會存在的目定是鎖定一群身分特別的人,而不是對於特定的行政議題與範圍有自己的職掌。這些人特別的人只有一個簡單的構成要件,就是從台灣移居出去,僑委會不像原住民委員會或是客家委員會一樣具有保存特定文化之使命,因此導致僑委會必須努力的找事情做,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為了延續僑委會的生命,別的機關正在做的,僑委會也跟著做,例如2014年越南513暴動之後,經濟部及外交部投入資源提供給越南台商幫助復甦,不甘寂寞的僑委會也推出貸款方案,然而依據報導者的調查,實際找上僑委會的台商只有5.31%。

推動觀光,觀光局在做,僑委會也要推出個「僑胞卡」來做。僑委會委員長認為今年吸引6,300多位僑胞回國參加國慶,相較去年成長67%是相當大的政績,然而為了增加這六千多位的回國人數,僑委會每人最高補助2,400元回國旅遊的經費,光是補助這六千多人就可能要花費1,500多萬元,加上辦理「僑胞卡」前置作業、卡片製作成本,行政業務花費,後續資料整理等等,又要花上不少公帑,效果是什麼?吳委員長說這會讓僑胞覺得「奇蒙子」很好,覺得政府關心他們;事實上,這只是讓僑委會找到另外一件事情向中央政府證明自己還有點用處而已。

僑委會服務的對象僅限於少數人

僑委會實際上有接觸的海外華人在那4,400萬人中來說,只佔了很小很小的一部份,大約數千人而已。這並不是說僑委會的資源都刻意只灌輸在少數人身上,而是從現實面上來看,僑委會外派海外的人員才不過數十個,即便工作能力非常強大,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讓移居海外的所有人士感到滿意。

因此海外僑務秘書真正服務、常在接觸與互動的對象就只有所謂的「僑務榮譽職」以及「海外僑團」的幹部而已。所謂「僑務榮譽職」,就是僑委會在駐在國找有影響力的我國籍人士,分成「僑務委員」、「僑務諮詢委員」、「僑務顧問」以及「僑務促進委員」等不同的無給職職位,希望他們能夠推動國民外交。擔任僑務榮譽職的都是熱心的人士,在僑界需要辦活動的時候,這些榮譽職也多成為募款對象。而所謂「海外僑團」只的是那些能夠號招一群人組成團體,並且向僑委會登記,辦活動的時候可以跟僑委會申請經費的組織。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光是要讓這些人能夠平安相處,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僑胞中有不少為了「僑務榮譽職」的抬頭而爭個你死我活,互扯後腿還算事小,寫黑函互告又要把僑社搞的烏煙瘴氣。偏偏有些僑胞上達天聽,一有機會回台灣就到處咬個耳朵,弄得駐外館處以及僑務秘書不敢得罪,免得影響自己未來前程,外館經費以及人力有限,投入在僑胞身上,與當地人事交往的時間費用就相對犧牲。

僑務榮譽職也是一個僑委會為了找事情做而設立的制度,根本無需廣為任命,只需針對個別活動有提供協助之人頒發感謝狀甚至是外交之友獎章即可。最近發生僑務榮譽職到中國去接受招待的事情,本來僑胞在海外必然會遇到中國的海外移民,不可能避免互動;但是頂著國家給的職稱,必然給了對岸機會作作統戰的文章。

僑委會協助台灣拓展外交能力有限,長遠而言也沒有辦法協助海外移民的後代

海外僑團的性質就像是互助會一般,由於移居到新的國家,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之中總是會遭遇許多語言、文化以及制度上的隔閡,移民之間為了相互協助而有成立組織的必要,僑委會現在主要服務的對象就是這些第一代的海外移民。問題是這些海外移民本來就對台灣有著強烈的認同,隨著年紀增長,僑團已經變成高齡者的聯誼場合,將資源投入在這些人上面,顯然錯置。

僑委會每年都開辦許多研習班,例如「烘焙班」、「台灣小吃製作班」、「複合式咖啡店研習班」等等,在海外的僑務秘書非常辛苦都要找人回去上課,然而真正能夠有時間回台灣參加的人,大多是移居海外已毋庸為子女教育與自我事業操煩的一代,政府投入經費辦理這樣的課程,究竟可以如何增進我國外交現況?實在難以想像。

在海外長大的第二代,生長於移居國,沒有需要成立互助會的需求,雖然對台灣仍有認同,然而想法與作法與第一代差距過大,許多人參與僑務活動之後反而萌生退意,把心力轉而投入在自己的家庭以及事業上,成為隱性的海外台灣人。對他們而言,僑團僑社就是長輩們的交友圈,有著許多他們難以理解的潛規則,並許多人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