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保守過曾俊華:施政「雞肋」先國家、次民生、避政改

林鄭保守過曾俊華:施政「雞肋」先國家、次民生、避政改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認為,林鄭月娥雖努力洗去「撕裂2.0」的名號,卻無法跟「新」字扯上關係,而整分《施政報告》的順序是先國家、次民生、避政改,為5年以後踏進新加坡模式鋪路。

林鄭「梁氏遺風」延續基層困境

以剛發表不久的2017年《施政報告》來說,林鄭月娥雖努力洗去「撕裂2.0」的名號,卻無法跟「新」字扯上關係,而整分《施政報告》的順序是先國家、次民生、避政改,為5年以後踏進新加坡模式鋪路。至於政策水平跟梁振英如50步跟100步的分別(不少是落實梁氏遺風):

  • 所謂「綠置居」,原來是優化居屋與分流計畫,在緩慢的公屋計畫之中特惠更高收入的「首置」配套
  • 所謂重視弱勢社群,原來是計足低收入家庭是否做滿 192 小時,在舊有的HK$2600補貼再多HK$600
  • 所謂創新科技「再工業化」 ,原來是冷待科技教育,主打即食聚集研究中心、耗資配合國家科技計畫
  • 所謂優化「中國歷史」及《基本法》教育,原來是強調政治史與文化史兼備,加強相關培訓及內地交流
  • 所謂中長期計劃土地發展計畫,原來是把梁振英不懂執行的口號,從新界東北發展到維港以外填海

原來香港標榜優秀的技術官僚、汲取教訓,就是向數百萬港人提供「雞肋」,讓最需要的人士「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或像爛衫修補員,貼滿補丁,無能力度身訂造合適的新衣裳。

綠置居如「上車嗎啡」中收入分流計畫

綠表置居先導計劃(綠置居),就是在已有興建房屋進度(劃走部分公屋比例,列入綠置居),微調傳統入住居屋的做法,將公屋較高入息住戶「再」分流,流入「綠置居」的單位,讓月入息上限達HK$34,000的綠表人士,雖然無法負擔昂貴的私樓,亦未至於被排斥在舊有居屋資格之外,令這一圈人「首置」人士可以自住(2人家庭月入息上限HK$68,000)。

這等於是一種「上車嗎啡」臨時鎮痛,象徵紓困,暫時改善建制派眼中半桶水中產的私人生活、婚姻,整體效果極為有限。政府對整體住屋規劃毫無寸進,不但未積極研究引入新加坡組屋計畫,全面擴大基層流動性;也未考慮目前公屋住戶不同的調配換置方案,增加靈活度,讓上班交通不便及遠離父母居住人士鬆一口氣,這些配套看似小節,卻是非常符合效益與人道的做法,甚至變相減少了社區精神壓抑的問題。

林鄭強調「新」,卻連曾俊華競選政綱也不如

另外,若我們沒有忘記曾俊華競選時破天荒提出「負入息稅」(negative income tax)政策,林鄭上任後喋喋不休跟我們強調「新」,卻在改善全港「打工仔」生活的做法慘不忍睹,幾乎完全依照梁振英的套路,對低收入家庭作出審查,提供極度微薄的補貼,繼續維持僵化的福利結構。

其實,筆者在年初已撰文〈討論「全民每月派錢」應變AI導致失業潮,未來失業是福不是禍?〉提及,即使未推行被視為急進的「全民基本收入」(general basic income / universal revenue),也應及早推行「負入息稅」,免卻目前繁瑣的審查,只按收入及免稅額,政府按比例補貼生活。可見,林鄭跟曾俊華選舉時,不斷批評曾的理財哲學保守,然而對照曾俊華汲取教訓的程度,提出的方向,遠遠比林鄭更積極進取。更嚴重的是,這份《施政報告》有前景嗎?如何面對日後的AI全球失業浪潮?

不管林鄭有無見過Steve Jobs,創科政策停留在「即食」階段

至於創科與教育方面,林鄭的做法完全治標不治本。嚴格來說,她小修小補的做法並非壞事,補助研究開發,引入各地創科中心,撥地擴展科技園及其他機構,並沒有破壞甚麼,可是她這種做法,實際屬於為國家盡快提供局部創科成果的「速食」配方,而未有為本地創科人才及創意產業,提供長遠治本之策,決心顛覆舊有教學內容。這一步不做,所謂「再工業化」從何說起?

例如,政府何不參考德國《德國高科技創新戰略2020》、工業4.0等計畫,制訂統一專業考試、定期到企業培訓實習,重新改革學術與科技行業的一條龍教育,再擴濶交流?

這是一種雙軌並行的方式,一方面由政府大力振興創科產業,發展智能城市,另一方面要預先為創科企業提供本地人才,透過協商和資助增加年輕專才和出路。最近傳媒才報導一些香港大學生不滿欠缺實習機會,而且課程流於理論化,特意申請到德國留學增加科技專業培訓;而且,一些從事金融科技朋友向筆者叫苦,指不少公司長期聘請不到合適的AI技術人才,他們已非常樂意優先聘請香港人,只是人才非常缺乏。不管林鄭有沒有見過Steve Jobs,只靠由上而下聚集研發人員,是求即食速效而非長遠解困之策。

中史強化「政治史」可改善教育?

也許,林鄭在教育方面「長遠」的鴻圖大計,卻是改革中國歷史教育,加入妥當的政治史指引及教材,再增強《基本法》教育,希望更多年輕人愛國,明白國家的偉大,將來貢獻祖國。而本地貧富懸殊,嚴重欠缺流動性,比人口老化更貼身的種種生活問題,則靠上述「雞肋」吊命。

說到底,林鄭在特首選舉的過程,顯然只覺醒減少無謂口舌之爭、出少幾封律師信控告市民,對公眾用詞盡量修飾軟化,並在《施政報告》迴避政改問題,目錄盡可能把政治、行政議題擺到最後,將國家規劃及一帶一路擺到最前,意味香港回歸20年後,管治方針已劃時代以「貢獻國家」為依歸,作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前期模式,正式踏入後30年只談經濟、迴避政制、限制自由,師法新加坡做好政治實驗,全面為中國作出貢獻。至於向國際社會交代的,自然跟核心價值、重建信譽無關,而是優惠企業稅制,透過實際利益操作,一同醉心擁護「香港從未失落的繁榮經濟」。

延伸閱讀:

  1. 〈林鄭新劇本:先摑陳茂波一巴,變教主手執《基本法》如「聖經」〉
  2. 〈給薯粉及黃絲:這才是林鄭的「大和解」,與我們理解完全不一樣〉
  3. 〈討論「全民每月派錢」應變AI導致失業潮,未來失業是福不是禍?〉
  4. 〈美國優異生退學兼「豎中指」批大學教育 學者力倡教改迎接AI衝擊〉
  5. 〈這次失業潮不再一樣:剖析倫敦地鐵「自動售票」涉裁900職位、Amazon Go全棄收銀員背後的意義〉
  6. 〈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不足30年所有產業或被 Google統治 附AI搶走工作簡表〉
  7. 〈中產將會消失?年輕人上流無望?各地問題相似,極端思潮非出路〉
  8. 〈港「貧富差距」擴大至45倍,傑青黃仰芳出身清貧卻像「離地中產」〉
  9. 〈DSE「女狀元」姚子晴選讀牙科有遠見,不應介意「贏在起跑線」〉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