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多數決只關心相對評價,「同意投票」在意選民的絕對評價

多數決只關心相對評價,「同意投票」在意選民的絕對評價
Photo Credit: geralt@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意投票(Approval Voting)與本書提及的其他表決方式,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它詢問選民「是否認同這個選項」,關注的是選民對於各個選項的絕對評價。

文:坂井豊貴(Toyotaka Sakai)

利用「絕對評價」來表決—同意投票

同意投票(Approval Voting)與本書提及的其他表決方式,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它詢問選民「是否認同這個選項」,關注的是選民對於各個選項的絕對評價。因此,選民可以「認同所有的選項」,或者是「不認同所有的選項」,也就是對所有達到一定水準的選項表示肯定,或是對未達一定水準的選項表示反對,藉此傳達個人的判斷。然而,並非每一個選民心目中都有明確的「一定水準」,細微的情勢變化即可能衝擊心理狀態,撼動一定水準,進而導致投票結果全面翻盤。

菜單不同,消費者採取的行動也不同

約翰・凱吉(John M. Cage Jr.)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曾在一九八九年獲得京都獎。在他的代表作品「四分三三秒」中,現場會維持無聲狀態長達四分三三秒,在這段時間內,鋼琴演奏者不碰觸鍵盤,交響樂團也停止演奏樂器。

除此之外,凱吉還是一位蘑菇專家,他曾在蘑菇猜謎節目中取得優勝。個人風格強烈的凱吉,即使上餐廳點菜也不改我行我素的特色;不管他去哪一家餐廳,都會點選店裡最貴的餐點,因為他相信,昂貴的餐點一定最可口。

選擇最昂貴的餐點,並不是典型的消費者行動,但卻是種具有一貫性的選擇方針。假設菜單上的餐點,根據定價高低排序為A→B→C,凱吉將會選擇A。而若再加上比較便宜的D、E,擴充為五道餐點,凱吉依然會鍾情A,不會因此而改選B。也就是說,在菜單上不管加入幾道便宜的菜色,對凱吉的選擇,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可是,對一位習慣會避開最高價與最低價餐點的消費者來說,他的選擇就無法像凱吉一樣,保持一貫性了。舉例而言,吃壽司時會從松、竹、梅三種等級的套餐中,選擇中級「竹」套餐的消費者,將會從有五道餐點的菜單中挑出C,但如果菜單中只有三道菜,他將會選擇B。

在三道菜中選擇B,表示對B的偏好更勝於C;但當選擇增加到五道菜時,對C的喜好卻超越了B。儘管C在較多的選項中脫穎而出,但在較少的選項裡卻無法獲得青睞,這是因為在選項間的排序沒有一貫性,就好像在世界大賽中奪冠的C,卻未必能在國內賽中拿下金牌一樣。不過,如果是曾在奧運花式滑冰大賽中奪下金牌的羽生結弦選手,在日本國內的比賽吃了敗仗,一定會被認為是大爆冷門!

研究人類認知與行動的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與西蒙森(Itamar Simonson),曾經以實驗確認這種選擇行動。他們準備了三台不同的KONICA MINOLTA相機,詢問受試者想要哪一台。三台相機分別是高價位、高性能的相機A,中價位、性能中等的相機B,以及低價位、低性能的相機C。特沃斯基與西蒙森意在觀察選項對受試者選擇所造成的影響,他們的實驗概要可以彙整如下:

  • 實驗1:從選項中移除相機A,詢問受試者想要相機B或相機C。結果五○%的受試者選擇了相機B,剩下五○%選擇C,兩台相機受歡迎的程度不相上下。
  • 實驗2:在選項中加入相機A,詢問受試者想要ABC中何者。結果二一%的受試者選擇A,五七%選擇B,剩下二二%選擇C;相機B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A與C。

如果選項中只有B與C,有半數的人會選擇B。加上A後,情勢會如何變化?一般來說,競爭對手增加,對B應該較不利,但事實上,B的支持度反而提高了。

本書的主題是如何有效統整人們的意見,也就是決定群體的意見。然而,即使是單一個人,想法也未必一直明確不變;人們對特定選項的評價,將會受到其他選項的組成所影響。

以「同意」或「不同意」來做選擇的表決方式

在同意投票中,選民的選項有「同意、不同意」兩種;同意投票尤其深受其他選項的組成左右。從同意投票中可獲得的資訊,在本質上與本書至今為止討論的各種表決方式截然不同。以下就來比較看看多數決、波達計數法與同意投票。

多數決關注的資訊內容在於,選民將哪一個選項視為首選;波達計數法則不只針對第一順位,還會知道選民心目中的第二順位與第三順位等等。這兩種方法收集到的資訊都跟排名有關。

想想考試排名,就會比較好理解這個概念。排名是一種極為相對的評價,就算自己的成績不夠理想,如果其他考生的分數更差,仍能保持名列前茅。

同意投票則非如此,它是一種絕對評價,由選民對各個選項給出同意或不同意的評價。這就像設定好最低標準,只要符合標準,選民可以全部投下同意票;要是都不符標準,選民也可以全盤否定。

它和相對評價有何不同?下面就用圖表7-1的案例來做說明。假設現在所有的選民都將以「只認同心中的第一順位」為標準來做評價(情境一),這個作法實質上等同多數決,由獲得五票的A勝出。

如果將A視為心中首選的五位選民,同時「認同」A與C的話,結果會如何變化?(情境二)此時,C會因為額外增加了五票,而以總計六票勝出。

失控的多數決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
圖表7-1:即使排名順序相同,一旦加入絕對評價,結果就將改寫

我要再次強調,在情境一與情境二中,選民對選項的排序完全相同,相對評價絲毫沒有任何變動,可是絕對評價出現了變化。同意投票將導致選票上的內容變得不一樣,結果也隨之改寫。這本書中提到的其他表決方式,不管是多數決或是波達計數法,都不會出現類似的變化,因為選票上根本就沒有絕對評價的存在。

相關書摘 ▶人們常說選舉反映民意,但「民意」是否真的存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失控的多數決:用科學方法整合七嘴八舌》,天下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坂井豊貴(Toyotaka Sakai)
譯者:龎惠潔

你一定也有這樣的困擾:工作、生活中的大小事,常常你一言、我一語,永遠無法討論出共識,只好用「最公平的」少數服從多數來做決定,然而,每次表決出來的結果,卻總是沒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