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不只有八卦山、大佛或肉圓──讓學生說出「在地宣言」的彰化專題課

我的家鄉不只有八卦山、大佛或肉圓──讓學生說出「在地宣言」的彰化專題課
Photo Credit: 施欣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進入一所彰化的高中任教後,聽到學生說「彰化除了八卦山、大佛、肉圓。好像就沒有什麼了!」再聽到他們說平時也不一定常常在吃肉圓,「那個肉圓排隊的都是觀光客啦!」我意識到原來台灣的教育體系,從來沒有好好的帶學生們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沒有告訴學生們對於家鄉和地方的想像,不應該只有刻板印象。

態度與想法的轉變並非一蹴可幾。這群即將畢業的學生在沒有期末成績壓力之下,能夠從過去不一定認為這些事情很重要,到最後願意參與,甚至認真投入調查報告製作,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改變?學生告訴我的答案是「有痕跡的地理課」。

在這一群學生畢業兩年後,某天其中幾個曾經參與彰化在地專題課程的畢業生回到學校,我問他們現在要升大二了對高中生活還有什麼印象時,學生說:「好像地理課是最有痕跡的,其他都沒什麼印象了!」「是阿,那時候老師帶我們做好多活動,都很有印象。」

直到學生提醒,才讓我意識到培養地方感建構的關鍵在於老師任教過程當中持續不斷累積的影響。回想起在上地理課的時候,我會透過各式教學活動的安排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批判思考能力的訓練、議題的辯論等,並且透過有關台灣社會議題的紀錄片或電影的討論,例如:〈台灣黑狗兄〉、〈白米炸彈客〉、〈拔一條河〉,慢慢的讓學生體會關注生活議題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我也曾經申請全國性比賽計畫,讓他們有機會實際參與公共議題相關的校外交流活動,或者透過校內寒暑假營隊課程「規劃在地小旅行」帶學生們進行戶外教學認識在地旅遊特色等。也許就是因為我不斷在平時課堂與生活中所創造出的經驗累積,才讓讓學生逐漸了解關注生活這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並且逐步讓學生能夠習慣相關議題的討論,甚至對某些議題產生興趣。

學生於課餘時間參加校外交流的討論活動
學生於課餘時間參加校外交流的討論活動

這些課堂中對學生的影響,持續累積直到一年後,才慢慢顯現。在一場於彰化市區的紅絲線獨立書店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上出現了5 – 6個穿著制服的學生。仔細一看,這些就是我任教班級的孩子! 隔了幾個月,於彰化市區舉辦的賴和音樂節活動會場,我又再度遇到了這些學生。當時是學生先看到我,熱情的跟我打招呼,並開心的跟我分享他在這個活動的收穫,他說:「老師我有看一部在講返鄉青年回到彰化養雞作社會企業喔! 感覺很不錯耶!」這時,旁邊另一個同學也補充:「老師我們在活動場所另一邊有遇到之前來分享在地小旅行的講師喔!」

當我重新回想起這兩年帶著學生在地理課所做的事情,讓我意識到也許一個學期地理課時間也不多,一個老師能做的東西不多,但是慢慢累積,就可能會在學生的表現上看到不一樣的改變。看到學生的成長與蛻變,更讓我相信在學校教育中,地方感不是被教出來,地方感的建構是必須透過老師長時間的投入與陪伴。當老師陪著學生一起建構出屬於他們地方宣言,孩子們才有可能在下一次被問到「你的家鄉有什麼?」能夠有自信地說出「我的家鄉不是只有八卦山、大佛或者肉圓。」

參考資料

  1. Harvey, David.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NJ: Wiley-Blackwell。
  2. Sassen, Saskia. (201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2nd ed. New Jerse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本文經眼底城事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