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科醫學會:不要讓一歲以下幼兒喝果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日前公佈了一個讓許多家長跌破眼睛的建議:不要給1 歲以下幼兒喝純果汁。那1歲以上的小孩呢?那大人呢?接下來到底怎麼喝果汁才對?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日前公佈了一個讓許多家長跌破眼睛的建議:不要給1歲以下幼兒喝純果汁。消息一出,大概許多家長還有果汁製造商都哀鴻遍野,小朋友超愛喝果汁的啊!其實不只小朋友,大人也很愛啊。那這樣以後1歲以下小朋友不能喝果汁,那1歲以上的小孩呢?那大人呢?接下來到底怎麼喝果汁才對?
大家先別緊張,讓MedPartner團隊醫師與營養師一起幫你回顧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原文以及相關文獻,給不只是幼兒,還有所有健康成年人一個具參考價值的建議吧!
為什麼以前會建議幼兒喝果汁?

長久以來,兒科醫師或其他科醫師常常會建議小朋友喝果汁,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 果汁可以提供維他命C以及一些額外的水分給孩童
- 對於便秘的孩童,果汁被認為有改善便秘的作用
- 除了被認為是個挺健康的營養來源外,有時候果汁可以提供一些鈣質補充
- 另外當然還有個很主要的理由:因為果汁好喝
多數的小朋友都喜歡果汁,要餵各種食物給小朋友時,爸媽或其他照護者常常要花許多心力,但是如果是要給小朋友喝果汁,大多的小朋友都會搶著喝(當然我們知道有些家長這時會很哀怨,覺得自己家的小孩連果汁都很難餵)。所以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們猜看到文章的朋友們,應該在小時候都有喝果汁的經驗,或者喝的也不是純果汁,可能是色素加糖再加上一些稀釋的濃縮果汁。
為什麼現在不建議幼兒喝果汁?

但是隨著對於嬰幼兒的健康研究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出給孩童喝果汁的壞處。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 果汁含有很高的糖分,可能導致孩童過多的熱量攝取
- 果汁的高糖份可能導致孩童蛀牙的風險
- 果汁缺乏蛋白質以及纖維素,可能導致孩童不正常的體重增加(長太快或太慢都可能)
- 多種果汁可能影響藥物的吸收(葡萄柚汁、藍莓汁、蘋果汁等等)
- 天然果汁其實挺容易腐敗,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除了兒科醫學會的意見之外,在紐約時報的相關報導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牙醫主任也認為小朋友確實不必喝果汁,特別是容易蛀牙的孩童更應該避免。他在報導中表示,市售的純果汁的含糖量,其實已經跟汽水差不多。
例如你如果選擇喝4盎司(大約120毫升)的蘋果汁,你幾乎不會攝取到纖維素,但會喝了13公克的糖,攝取總共近60大卡的熱量。但如果你給孩子相當於半杯蘋果汁的切片蘋果,他會攝取到1.5公克纖維,而糖分則會降至5.5公克,熱量攝取也會降至30大卡。
這不光是你看到的糖類攝取還有熱量攝取的數字改變而已,事實上,果汁跟完整的水果進入到你的消化道,也是很不一樣的狀況。果汁進去時,糖很快就會被吸收,導致血糖的波動,但完整的果肉被吞入後,消化系統還要破壞果肉的組織,才會讓其中的營養素慢慢釋出,另外完整果肉產生的飽足感,也會降低之後的更多食物攝取。
除了幼兒以外,成人應該怎麼喝果汁?

在這一份建議中提到,
- 1歲以下孩童禁喝果汁
- 1歲至3歲孩童,每天果汁飲用量不超過4盎司(約120毫升)
- 4歲至6歲孩童,每天果汁飲用量不超過4盎司至6盎司(約120至180毫升)
- 7歲至18歲兒童,每天果汁飲用量不得超過8盎司(約240毫升)
但媽媽還是可以製作果泥給孩子當副食品,這部分是沒問題的。畢竟果泥含有的膳食纖維就比果汁多很多,健康價值也比純果汁高。
事實上,如果以MedPartner團隊醫師以及營養師的共同意見,我們會建議,「只要你能咬得動水果,其實真的不需要喝果汁」。瓶裝的果汁已經不是最新鮮的態樣,許多營養素都可能流失。即使是現打的果汁,在製作的過程中,也會因為光照、溫度、氧化等因素,導致營養素的流失或變性。雖然現在有不少廠商宣稱其製造方式可以更有效保存營養素,但主要還是上面所提到的,果汁含有的膳食纖維以及其他營養素,跟整顆完整的水果比起來,絕對是完整的水果勝出。所以如果是一般健康成人,事實上你「並不需要喝果汁」,如果真的想喝,一天也不必超過孩童的最高限量240毫升喔!
在廠商的大力行銷下,對於果汁,不只是家長,其實許多社會大眾對它還是有「天然」、「健康」這類的不正確的迷思,大家趕快把正確知識分享傳播給身邊的人吧!
本文經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