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女性在生理期擁有「真正的選擇權」,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以來,因社會氛圍而錯誤的資訊,不但學校教育不教、社會亂教,整體社會對於生理用品的理解是很有限、很偏頗的。而上述的種種,也再再證明我們對於生理用品的選擇其實是受限的、根本不如「實際出現的生理用品」來得多。
文:Yuju
看著床上架直逼近一張藍色小朋友的生理用品們,除了感嘆錢包的消瘦,也讓我想起了《從安妮到靠得住》這本書。
這是一本關於女性的生理用品的書,書中從日本古代的日本女性處理經血的方法開始談起。在早期的日本,面對月經,女性是以棉球、布料或紙片的方式,如現在的棉條置入於陰道內,隨著醫療與社會關係的改變到以「丁字褲」發展而成的「布月經帶」和進口的「橡膠月經帶」。
會有這樣的演變,日本的女性工人扮演著很大的影響角色。因為長時間的執行工場內業務,要如何讓女性工人不會因為上廁所的次數受到限制,而導致棉球在身體內時間過長進而引發感染等疾病,是當時日本生理用品發展很重要的關鍵因素。同時,還伴隨著對女性性慾望的壓抑:對當時的社會而言,只要將外物置入女性陰道,就會有「誘發女性手淫」的可能性。
書中便引用於1916年出版的《婦人家庭衛生學》,所論及的有關衛生棉條般的處置方法與手淫之間的關聯,認為在女性生理期時,因為生殖器充血而導致生殖器亢奮,故會手淫。而「月經帶」則因為屬於外在的包覆物,只要使用正確就可以防治自慰行為的產生。
看似荒謬的思考邏輯,在理解當時社會對於「月經」的看法後,就一點也不難想像。
關於是月經為不潔之物的起源,作者就日本的文獻整理出了幾種可能的因素:首先是日本民俗學家宮田登在《穢之民俗誌─歧視的文化因素》所提及,在早期社會,尚無能力解釋女性月事發生的原因,對於「出血就等於死亡」的連想,讓社會看到女性大量出血而產生了恐懼的情緒反應,遂衍便成了「禁忌」;而另一位學者功刀由紀子的推論,除了同樣因為「出血=死亡」的連結外,血液作為疾病傳播媒介的認知、以及在多產的社會,發現女性一懷孕,就會停經,而一出血,則代表沒有懷孕的連結,更激起了社會對於經血的恐懼,於是更加深了「汙穢」、「不潔不淨」與生理女性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的扣連。
為了避免這樣的汙穢語不潔的傳染,便衍生出一連串的「月經禁忌」的規範,如:將適逢生理期的女性與社會隔離的「月經小屋」、禁止生理期女性上船的「禁令」等等。
正因為社會視月經為不潔的觀念,導致生理用品發展遲緩,直到50年前,日本第一個拋棄式衛生棉品牌「安妮衛生棉」才出現,打造了日本生理用品一段至為關鍵的轉換期。即便伴隨拋棄式衛生棉而來的,是垃圾處理、資源浪費等問題,卻也讓「布製生理用品」、「月亮杯」等生理用品的類別有了多元的發展。
綜觀當前台灣社會上,雖然我們輕易的就可以在網路、實體藥妝店等通路購買「拋棄式衛生棉」、「布衛生棉」、「棉條」和「月亮杯」,但,我們真的擁有較高的選擇性嗎?

以筆者自身的經驗為例:自從國中一年級,第一次的生理期來臨,我被教導的就是「如何使用拋棄式衛生棉」,但我在經期最不規律的前一兩年,卻也徹底感覺到拋棄式衛生棉的不便利:初期因為經血的量很難以掌控,即便在平日早上使用「夜用加大型35公分長」的衛生棉,仍然有幾度在課堂中大爆血的大外漏,弄的褲子、椅子都血跡斑斑,一放學勢必得手刀衝刺趕車回家清洗更換的,這樣的經驗不計其數。更別提那種塑膠與經血造成的悶熱和與皮膚摩擦後造成的不適的,讓即便不是游泳的體育課,遇到月經仍很難正常的參與。
當時的我,在某本課外讀物中,讀到「棉條」這個東西(對,我是自己在課外讀物中讀到的,不是課堂上教我的。我從國小到高中上過這麼多年的健康教育課程,從來沒有任何課本、老師、課堂教我怎麼使用棉條,偉哉教育、偉哉教育、偉哉教育)。拿去問我媽,她只丟了一句「那是給有性行為過的女生用的,那會弄破處女膜」,就結束這個話題。
當時的我沒有感覺到任何的不對勁,選擇了繼續承受這樣的不適感。直到近期,在室友和高中同學的強力推薦下,認真的研究棉條和使用棉條(對,教我怎麼使用跟給我正確觀念的是我的室友、跟我同窗的高中同學還有網路,偉哉教育、偉哉教育、偉哉教育),完完全全體會到什麼叫作「相見恨晚」。回想起當初被「拒絕教導使用棉條」的原因,腦中浮現的是滿滿的「黑人問號」。
其實關於「棉條」、「月亮杯」這類置入性的生理用品與「處女膜迷思」(其實應該正名為陰道前膜)網路上早有非常多的討論。因為不是本篇的重點,因此這裡概括來說,生理用品的使用對於大家想像中的「膜」其實根本沒有關係。但是這樣長期以來,因社會氛圍而錯誤的資訊,不但學校教育不教、社會亂教,整體社會對於生理用品的理解是很有限、很偏頗的,也難怪我媽當初會很直覺得那樣回答我。而上述的種種,也再再證明我們對於生理用品的選擇其實是受限的、根本不如「實際出現的生理用品」來得多。
►老娘有了月亮杯何必要棉條?它可以用10年而且真的「零觸感」
正如書中所提即的,第一個日本拋棄式衛生棉至今也不過50幾歲,過去這麼長久的時間,生理女性在面臨生理期的來自身體和心理等的不適,真的很難以想像。其實在與生理期相處得這12個年頭,要讓生理期很好過一點都不難,難的是要怎麼樣在充裕的資訊下,擁有選擇讓自己舒適的生理用品的權利。其實我很認同作者在書中最後所說的:
「女性生活水平與生理用品的品質,不儘顯示出一個社會對於月經的認知和對女性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它的政治環境和經濟背景。為此,生理用品毋寧說是評估社會成熟度的一大重要指標。」
——《從安妮到靠得住 從禁忌到全球大生意,生理用品社會史》
雖然書中以日本作為研究分析的案例,但在台灣的我,仍會覺得「感同身受」,透過書中對於生理用品歷史的剖析,了解過去到現在,社會對於女性生理期的看待方式,要如何讓女性在生理期擁有「真正的選擇權」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