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血汗工廠 這隻手機很「公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編譯:蘇怜媛
手機供應鏈中的犧牲者
手機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智慧型手機更是大幅提升了生活的品質和便利性,但你可曾想過:當我們在文明世界享受手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又有多少勞工為了製造這些手機,而處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之中,甚至是飽受生命威脅?
幾年前富士康員工的跳樓事件喧騰一時,富士康是蘋果供應廠商鴻海在大陸的組裝廠,多名員工因為無法承受惡劣的工作環境及超時工作,因而走上自殺之路,鴻海和蘋果也因此被抨擊罔顧勞工權益。的確,在這個資本主義當道的時代,企業的決策皆以公司利益為最大準則,因此手機大廠皆盡其所能壓低成本,而上游廠商也順勢壓榨勞工,迫使勞工在惡劣的環境下超時工作,並領取微薄的薪資,成為血汗供應鏈裡的犧牲者。
而手機生產鏈的最上游問題更是嚴重,鈳鉭鐵礦和錫石和皆是製造手機不可或缺的原料,而這些原料多半來自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然而剛果長期戰亂,當地的天然資源皆受剛果軍政府及眾多武裝團體所掌控,他們脅迫居民從事危險的採礦活動,從中賺取龐大的利益,再將這筆資金投入暴力衝突,恣意大規模屠殺,強行雇用童兵及強姦婦女,過去14年約有540萬人因此喪命。而向剛果地區購買衝突礦石(註一)的手機業者,則可以視為間接助長內戰、迫害剛果人民的兇手。
其實這些議題並不是沒人關心,美國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在2011年7月正式生效,該法案§1502規定,公司必須調查並揭露產品原料是否來自剛果衝突地區,試圖改善現狀。然而,該法案卻使許多公司為了避免麻煩,停止購買來自衝突地區的原料,即使那不是衝突礦物,造成許多當地人民失業,甚至因此而加入武裝團體,該法案對於剛果地區的幫助令人存疑。
我們可以將這些過錯歸咎於手機業者,但對於這一切無動於衷的消費者,其實也是責無旁貸。每一個手機使用者皆是迫害這些生產者的幫兇,不管知情與否。但無奈的是,即使消費者痛恨手機背後的血汗生產模式,當每個手機業者皆將公司利益擺在第一順位,而採取同樣的剝削勞工策略時,消費者其實並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只能被動的接受血汗手機,加劇不人道生產活動的惡性循環。
公平手機-撼動血汗生產鏈的革命家

(圖片來源)
而Fairphone卻在此時出現,給了消費者一個重新選擇手機,並一起參與改變的機會。Fairphone是一個將社會利益擺在第一順位的荷蘭手機新創團隊,他們將在今(2013)年10月推出全球首部以「公平貿易」為原則的手機,他們試圖透過對手機原物料及製造過程的掌控,改善勞工的權益以及降低對環境的危害。
從原物料取得的方面,Fairphone堅持只採購非衝突礦石作為原料,避免加劇剛果內戰,而且也可藉此扶持剛果經濟的安定,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率。為此Fairphone也正與Conflict-Free Tin Initiative和Solutions for Hope Project合作(註二),確保礦物並非採購自武裝團體。而Fairphone也相當重視供應鏈中所有勞工的權益,包括工資及工作環境的合理性。目前Fairphone將以增進大陸勞工的福祉為起點,計畫成立一個基金會,改善工資及工作環境等事宜,並協助勞資雙方溝通,為勞工打造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
而對消費者來說,Fairphone也是一支物超所值的手機。Fairphone採用Android4.2系統,搭配4.3吋觸控螢幕,1.2GHz MTK6589M四核心處理器,以及8MP相機和1.3MP前置鏡頭和雙SIM卡插槽(詳細手機規格請見此),價格則為325歐元。而秉持著資訊透明化的理念,Fairphone也會提供生產成本的明細以及供應商的資料,讓消費者了解Fairphone的製造過程。最後,Fairphone每賣出一支手機,便會將3塊歐元投入建設手機回收機制,降低手機廢料對地球的危害,而此計畫正與Closing the Loop(註三)積極合作當中。
消費者熱烈響應
Fairphone團隊於今(2013)年的5月14日在網站上發起為期一個月的群眾募資計畫,聲明只要超過5000份訂單,Fairphone就會進入生產線。而在6月14日訂單總數即已超過5000份,因此Fairphone便開始進行兩萬支手機的生產計劃,至今訂購總數已超越一萬三千份,並預定在今年10月上市。
其實早在群眾募資計畫之前,Fairphone便已引起相當多人的興趣,這讓CEO Bas van Abel對於手機的銷售更有信心。這不禁讓人好奇,Fairphone身為手機品牌的新進業者,甫踏進競爭白熱化的手機產業,還能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關鍵是什麼?
Bas van Abel認為Fairphone所賣的並非手機,而是一種「公平」的信念,其中包含了關懷、正向、積極與改變等價值觀。這是第一次,消費者能透過消費行為,表達他們對於血汗供應鏈的不滿,並且成為推動改革的一員,這是其他規格再好的手機也無法提供的。
這只是個開始
Fairphone最終目的是帶領整個手機產業走向更為公平的製造模式,而目前也已吸引到一批支持者。然而對於今年10月才要正式問世的Fairphone來說,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我們知道,憑自己微弱的力量,難以在一夜之間就改變整個產業鏈」Bas van Abel表示,「但是,我們覺得必須有所作為,一步一腳印地提昇大家的意識。」要改變手機產業鏈的血汗模式絕非一蹴可及,但至少Fairhpone是個改變的開始,號召更多的消費者一同參與這場革命。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