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保物-修光補影」展:攝影文物修護的探索之旅

「時光保物-修光補影」展:攝影文物修護的探索之旅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攝影進入臺灣大眾生活,始於1930年代,隨著臺北博愛路的攝影館林立,攝影不再侷限於新聞報導和學術建檔的專業用途,更常成為生活風格和私密情感的物質依託,記錄並複製著真實世界,帶我們看見百年前的地貌風景、歷史事件的見證、婚喪喜慶的記憶,以及人們聚散的美好時光。

文:周崇文

所幸有攝影,得以留存歷史上的靈光乍現。

近年臺灣掀起一波文物修護熱,舉凡建築、織品、書畫、古籍或是老照片,從有形到無形,我們學習欣賞前人留下的生活智慧和美學,歲月越是褪去風華,我們越是渴望從中發掘自身土地的故事和原色。在1820年就展開的世界攝影史軸線上,臺灣先天起步較晚,約莫自1870年代的清末時期才開始接觸,後天的攝影文物保存環境亦十分窘困,許多具有臺灣文化及歷史價值的老相片,正逐漸凋零流散。雖經部份照片經數位影像典藏,但傳統照片的價值更著重於實體媒材的留存,亦形成本次「修光補影」的策展契機。

「MED#161時光保物-修光補影」特展,試圖傳遞文物修護的重要意涵,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結合雙方藝術資源共同策劃修護系列展,自2016年7月至今以不同媒材為題材,共舉辦三檔展覽,期盼從多元面項將修護觀念從美術館的典藏品帶入日常的居家珍寶,這回展覽以貼近庶民生活的「攝影」為題,啟發民眾文物保存意識。

攝影進入臺灣大眾生活,始於1930年代,隨著臺北博愛路的攝影館林立,攝影不再侷限於新聞報導和學術建檔的專業用途,更常成為生活風格和私密情感的物質依託,記錄並複製著真實世界,帶我們看見百年前的地貌風景、歷史事件的見證、婚喪喜慶的記憶,以及人們聚散的美好時光。

展場裡的實體暗房(涂寬裕老師講解)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提供
「時光保物-修光補影」一展從介紹攝影發展、技術以及修復等角度切入,現場也搭設了一個實體暗房,讓觀展民眾得以體驗照片沖洗的過程。圖為涂寬裕老師為觀眾講解相片沖洗的流程,本文的封面照片是展覽開幕的合照,就是由這間暗房所沖洗。

策展團隊將主題聚焦於攝影媒材本身,以「開放工作室」的情境場域,將展覽畫分為「攝影媒材演化史」、「感光暗房」以及「光影修護室」三個展區,透過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呈現攝影媒材的「前世」、「製造」和「重生」等不同歷程,從宏觀的攝影媒材史到修護工作的極細微之處,了解媒材的背景和製程,進而才能使用正確的修護對策,習得光影留存的知識。

攝影的本質就是在於複製和傳播,「攝影媒材演化史」的展區,試圖化繁為簡,以清晰的歷史軸線,梳理複數的攝影媒材發展脈絡,展出古典攝影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攝影珍藏品,包括1830年代最早由英國人塔伯特(William Talbot)發明的鹽印法(Salted paper)、1839年法國經典的攝影術-達蓋爾銀版攝影(Daguerreotype)、以及1848年開啟複製紀元的火棉膠玻璃濕版(Wet plate processing)等。當中亦包涵臺灣1870年代最早接觸攝影的蛋清相片,以及1905活躍至今的銀鹽黑白相片,臺灣知名攝影師皆出自攝影史光譜上這段銀鹽世代。

對照相片和底片的精進發展,展區內亦規劃底片相機演化區,範疇橫跨1920至1990年代,從早期的蛇腹相機、大型相機、中型相機、雙眼相機、135單眼相機等20多台經典機型,當中展出Hasselblad 500EL/M,其前身就是1969年阿姆斯壯帶上月球拍攝太空人的傳奇機款。

1920-1990的經典底片相機演化展示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提供
1920年代至1990年代底片相機演化牆。
銀鹽板-01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提供

「時光保物-修光補影」展覽中,展示許多古典攝影的特殊收藏。圖為19世紀前半發明的顯影技術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右)、火棉膠玻璃濕版(左)。

展場中的「感光暗房」是與資深相館工作者凃寬裕先生合作,在展場中如實重現一座黑白沖片暗房,介紹攝影作品的製程。漆黑的暗房為的是留下「光」,此技術始於1800年代初期,處理對光敏感的感光材質,底片和相紙沖洗及放相的過程中,須在黑暗中進行,並使用不會造成感光材料曝光的安全燈作為照明,展場中也按照傳統工序,將暗房分為使用顯影、定影藥劑的濕區及放製放大機和相紙的乾區。

「光影修護室」由策展單位邀請文物修護專業的玧修企業社與藝流工作室共同策劃,分作三個區域:「修護前檢視區」、「修護作業區」、「保存作業區」,以多媒體搭配實體環境,介紹各種劣化案例,如:老照片常見的銀粒子析出、乳劑層剝離或是照片相黏等的修護對策。光影修護室中展出各項檢視、修護及保存器具,觀眾可以實際操作電子顯微鏡,在50倍的放大效果下觀察相紙基底結構以及細微的劣化狀況,並且瞭解各種保存媒材的特性,一探神祕的文物修護現場。

策展團隊著眼於藝術教育的深耕,結合展場情境創造出「參與學習」的場所,規劃系列教育體驗,包含「光影修護師」、「古典攝影職人」、以及「石膏小小修護師」等多面項課程。其中,「石膏小小修護師」是以常設展出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百年石膏模製品作為實體教材,教導小朋友文物基礎修護的觀念,也藉由歐陸中世紀建築,讓小朋友們一窺西洋美術史的大門。

石膏小小修護師體驗活動1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提供
展場中除了設置了攝影修復的展區之外,北師美術館也提供了典藏的石膏模作為展示品,讓參與展覽的小朋友可以親身體驗相片、藝術品修復的工作內容。

「光影修護師」是由專業的攝影文物修護師分享博物館工作經驗,在他們的帶領下,教導民眾鑑別照片劣化情況,學習清潔、修護、裌裱等居家保存知識。「古典攝影職人」則是由資深的攝影工作者,介紹底片機的攝影原理,並帶領民眾進入暗房,從上底片夾、沖洗底片、放相等實際操作,感受古典攝影魅力。

「我們在和時間賽跑」是修護師共同的心聲。攝影的片刻,為未來的我們留存記憶,這些當下不起眼的影像,將在百年後開啟下個世代的時光寶盒。保存影像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但如何適當地保存影像,更需要基本且良好的觀念,從微小的細節開始,讓這些影像得以永保青春。

展覽資訊

名稱:MED#161時光保物-修光補影
時間:2017/09/15-2018/05/27
地點:新板藝廊(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166號3樓)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