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稅改該說的故事不是雷根三招,而是「經濟成長」的道德性

台灣稅改該說的故事不是雷根三招,而是「經濟成長」的道德性
Photo Credit: 賴清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歷史,雷根的稅改可以成功,有三個因素,第一是理論先行,第二是民眾有切身之痛,第三是雷根的個人特質。讓我一一說明,希望對大家評論台美稅改有所助益。

巴菲特(Warren Buffett)說,時間是優質經理人的好朋友,是劣等經理人的敵人,因為複利計算的關係。如果國家是個企業,領袖就是經理人了,看看上面的計算,就知道我們的國家現在的根本問題是什麼了。

經濟不成長了。

但要怎麼做才能讓經濟成長?經濟成長的來源一是人口增長,二是生產力提昇。既然人口沒有大幅增長的可能性,我們就要想怎麼樣提昇生產力。

什麼是生產力提升?就是用一樣多的人力,多產出價值。要多產值,可以多生產,或是生產較高價的產品。看這直白的公式,很多滿腦子計劃經濟的政客,就想,這有什麼難?借錢搞大躍進,工廠投下去、設備買下去,不就多生產了?生產高價品有什麼難,來,我們來「騰籠換鳥」,搞個運動,不要當世界的工廠,來搞消費經濟,不就高價了?

那是中國模式,一個必敗的提高生產力方式,看共產黨現在左支右絀就知道。

真正能夠長久的生產力提升方式必須來自內在的動力。要實行怎麼樣的政策,才能讓國民願意投入生產、創造事業、研發創新?很簡單,就是有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商業環境,搭配能讓國民財富累積增加的稅賦環境。

具體的說就是鬆綁加減稅,而以台灣的現況,如果只能二擇一,就是選鬆綁。讓想幹一番事業的國民,都有一展身手的環境,不會在腦子剛有一個想法,就得因「這台灣辦不到」而放棄。擋在勤奮、創意十足的國民前面的大石頭,像是不合時宜的法規,層層管制的政府關卡,裙帶關係的壟斷企業,專唱反調的利益團體等等,有遠見的政治領袖都要一個個幫忙搬走。

有遠見的政治領袖要抵擋想要計劃經濟式的產業政策衝動,也就是不要介入挑選贏家產業,因為誰也不知道什麼產業會勝出。有遠見的政治領袖更要抵擋利益團體的阻礙改革,這裡的利益團體包含了既得利益的工商大老,也包含了左派的社會運動人士。碰到難以抉擇的取捨時,只要再看看上面的計算,一年三千九百億美元的差距,就知道怎麼做了。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被現實的小時空給困惑了,當局者迷而不知所措,但只要把問題放到比較大的歷史時空,事情就一目了然了。歷史時空可以往前看,像我上面的計算,也可以往後看。你可以想像,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縣市只有一個客運公司嗎?他們告訴我們,只有一個客運公司才能做到安全管理,才能照顧到偏遠鄉鎮,所以我們忍受破爛沒冷氣的公車,老大態度的司機,和一天到晚脫班的客運。那時絕不能想像,因為解開一個縣市一個客運公司的限制後,我們不只推倒了吳伯雄這樣的家族,我們居然還迎來了更好、更快、更舒適、更便宜的交通服務。

還富於民,莫過如此。

本文經普通人的自由主義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1)(2)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