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類學》:數量多得驚人的社會都容忍幼童之間的性遊戲

《童年人類學》:數量多得驚人的社會都容忍幼童之間的性遊戲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為數多得驚人的社會,包括拘謹古板的峇里人在內,都容忍幼童之間的性遊戲。

作者:大衛.蘭西(David F. Lancy)
譯者:陳信宏

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作者從古埃及、希臘羅馬到今日的歐美、非洲、大洋洲、台灣等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方法,像是老人至上、或不把幼兒當人看,才是「普遍的模式」。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試圖把孩子養得更好。不過這些百年來發展出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僅占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其實它們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視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妨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地區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遠比父母還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因為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

童年人類學
Photo Credit: 貓頭鷹出版

講座資訊

第一場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童年人類學》x 媽媽人類學家的育兒之道

時間:2017/10/22(日)下午15:00-17:00
地點:河邊生活 Liv'in Riverside台北
與談人: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趙綺芳

我們邀請了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的人類學家趙綺芳老師來與我們跟大家分享「孩子」在人類學家田野調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類學視野如何幫助我們從「兒童」與「童年」,看見與理解我們是如何長大(報名資訊)。

第二場 如何讀懂孩子:尋找孩子情緒的脈絡

時間:2017/11/05(日)下午15:00-17:00
地點:竹風書苑(永樂座舊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6號)
與談人: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趙啟傑(幼教老師)

在本書中提到,有些文化因孩童年幼無法言語,把他們當成是半人半陰魂的中間物,或是當作被妖精調換了,所以才如此無法溝通甚至吵鬧。這場邀請到了專長於藝術治療,同時也是幼教專業的趙啟傑老師。邀請趙老師來分享現代孩童成長中遭遇到的情緒與問題。如何應對,以及與這本書的交會。

第三場 「是孩子生病還是社會不夠理解兒童?」談社會如何建構孩童與孩童的需要

時間:2017/11/18(六)下午15:00-17:00
地點:永樂座書店(新址,近台北市總圖。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一樓)
與談人: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曾凡慈(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循著第二場的脈絡我們接著來問,當代有許多孩童被認為出了問題,像是自閉症與過動症。書中也提到,我們現在對「孩童」的認知,其實是緣於現代西方開始重視孩童後,不到150年間發展出來的。那所以這些孩童病症,究竟是孩童真的生病了?還是其實是我們不夠了解童年?

我們邀請研究醫療社會學與童年社會學的曾凡慈老師、時藝評老師來與我們分享,他們如何看待這本書中提的近代「怪異」社會與諸多文化中對待孩童的差異,以及現代社會中,「孩童」與「童年」是否遇到了甚麼問題?

高雄場則是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宋世祥老師來為高雄的朋友說書

時間:2017/10/24(二)晚上19:00-20:30
地點:高雄SOGO誠品書室

在不同文化之中,是否對於「童年」或是「兒童」有不同的看法?「童年」在當代社會之中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