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創生行程踩線(上):抱怨捕魚殘忍,又大啖桌上的海鮮,不是很矛盾嗎?

 創生行程踩線(上):抱怨捕魚殘忍,又大啖桌上的海鮮,不是很矛盾嗎?
Photo Credit: 江益勝(Easo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以為只要到了海邊,跳到海裡就可以看見魚,吃不完的海鮮大餐,花了錢就該捕條大魚笑哈哈⋯⋯但正是這樣錯誤的期待,正一步步將我們的海洋推向絕境。

【前情提要】

這幾天受到澎湖縣旅遊處的邀約,前來參與他們安排的「創生行程」踩線。此行程希望能研擬出「符合澎湖地方創生之產業歸納成有趣的旅遊行程,希望參與者給予特色套裝產業觀光行程具體建議,以利推動更有質感的澎湖自由行體驗。」

透過文章的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同討論、思考,如何改善現有環境,並創造一個更優質的旅遊模式。

「 你們來晚了,潮間帶已開始慢慢漲回來,要麻煩各位加緊腳步了,潮汐是不等人的!」才剛踏上碼頭,前來迎接我們的大哥略顯著急。

正中午的太陽如針般直辣辣地在皮膚上反覆刺激,毫不客氣,大家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才上島不到15分鐘,我們已換上薄底的塑膠雨鞋,走下港口旁的潮間帶,體驗澎湖傳統的漁法「抱墩」。

「實際的墩更大、更重,所以我們稱這個是旅遊墩,做來給遊客體驗的」大哥一邊說著,一邊示範著抱墩的原理。抱墩是一種古老的潮間帶捕魚陷阱,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用玄武岩石塊或咾咕石塊堆疊成像小山丘般,利用潮汐將魚兒們帶入淺灘,等潮水退去,沒有游走的魚兒們便會以石墩為居。

作法是先將結合棍子的魚網圍繞著石頭,再慢慢將石頭一個個取出,再透過旋轉一點棍子,將出口封緊,慢慢往前一拉,底下拖著小鉛塊的漁網,便會沿地拖行,順勢一舉,便可巧妙的將魚卡在魚網之中。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下面的小石頭還真的住了一條小石斑,成功地被勾上了網,更神奇的是,相隔不到100公尺的另外一個小石墩,裡面也住著另外一條小石斑,大家開始認真地嘗試起來,這短短一圈的小潮池裡,居然住了6、7隻的石斑,甚至比起澎湖其他相對生態更好的海岸,密集度更高、更好發現及捕獲,且很巧的是,每隻眼睛都有些受傷,皮膚破損,懨懨一息沒有朝氣,捕魚,真的那麼容易嗎?

das-1998_orig
Photo Credit: 江益勝(Eason)

好奇地問了大哥,這些魚是野生的嗎?但他略顯無奈的說:「如果活動中捕不到魚,看不到東西,遊客會抱怨的。X嶼那邊更誇張,曾經還有整個潮池裡放根本不會在潮間帶看到的生物、鯊魚啊、龍蝦啊,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海域的生物全部都放在一起⋯⋯根本是戶外水族箱。」後來另一位大哥私底下表示,有時潮汐會帶進石斑,但有時迫於遊客觀光的無奈,也可能會釣一些石斑來放。

石斑魚遇到危險會找礁石躲避的特性,讓這群被放入的魚自動藏身在石墩底下,順利被撈回去吃的,成了桌上的佳餚,殊不知,被「放生」的,也沒有特別好過,成了反覆被操作的教材,遍體鱗傷的痕跡,取代了言語,在桶裡靜靜地待著,也無力再掙扎。

「遊客一邊說著我們殘忍,一邊卻大快朵頤桌上的海鮮,那不是很矛盾嗎?這就是我們漁村的生活啊。」大哥滿腹委屈地說著。

das-2007_orig
Photo Credit: 江益勝(Eason)

類似的現象,也反映在澎湖其他的套裝行程上,他們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業者,甚至可以說是台灣在推海洋相關體驗活動的「潛規則」,而他們可能還算是友善的。

其實,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我們對海洋的陌生所造成的誤解。

我們以為只要到了海邊,跳到海裡就可以看見魚,吃不完的海鮮大餐,花了錢就該捕條大魚笑哈哈⋯⋯但正是這樣錯誤的期待,正一步步將我們的海洋推向絕境。

當我們不願意在太陽底下流汗,為了吃到餐桌上的魚而努力;當我們只奢望用幾分鐘來學習這些他們用一輩子在學習的事;當我們不斷下殺X999元,裡頭還要包含n天n夜的住宿、吃飯、租車、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活動,把所有利潤殺到見骨⋯⋯。

為了生存,業者不得不開始營造一種假象,一種可以讓遊客不費力氣、最快速、效果最好、單日參與活動人次衝到最高的方式。

我不可否認,的確有人會需要、甚至是適合這樣的行程,它降低了一般人接觸海洋的門檻,減少了對海洋的恐懼,也許有人會問,就算放了魚進去,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反正最多也就撈起他們放進去的魚呀!

但在這種簡化的行程,它犧牲的並不只是這幾條魚的生命,反而可能造成環境與生命教育的反效果,沒有依照該有的時令與習慣,讓人誤解了自然運作的規律;輕易地取得,讓人們視為理所當然,更不懂得珍惜眼前的食物,也輕忽了這文化的價值與深度;沒有總量控制的惡性循環下,將加速消耗資源與破壞。

現在的海洋早已無法同日而語,過去阿公阿嬤們走在石滬裡,拿著一個麻布袋,一腳一腳把魚踢進去就能裝滿的時代已不再;更遑論,一邊期待看到滿滿的魚,一邊推廣399元吃到飽的海鮮大餐,如此矛盾。

海洋資源枯竭、垃圾包圍海岸,在這樣的時代裡,也許我們該做的,不再是包裝一個甜美的糖衣,而是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人理解海洋正在發生的事,讓更多人愛上海洋的同時,也願意更進一步地成為改變的契機。

可以怎麼做呢?下一篇來聊聊。

創生行程踩線(下):「海底郵筒」不只是個噱頭,更期望能復育珊瑚礁

本文經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