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小說導讀:韋勒貝克再次掀起滔天巨浪,用「伊斯蘭教」向全世界梭哈

《屈服》小說導讀:韋勒貝克再次掀起滔天巨浪,用「伊斯蘭教」向全世界梭哈
Photo Credit:Fronteiras do Pensamento@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再次的,韋勒貝克以小說掀起了滔天巨浪,在他的第六本小說《屈服》裡,擱在賭桌且準備與全世界梭哈的是伊斯蘭教。

文:楊凱麟(作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院長)

導讀:韋勒貝克,或小說的擴增實境

再次的,韋勒貝克以小說掀起了滔天巨浪,在他的第六本小說《屈服》裡,擱在賭桌且準備與全世界梭哈的是伊斯蘭教。

「使用了恐懼的事實」,他這麼承認。但小說裡並沒有毫無節制的「恐怖主義到底」的血腥情節 ,相反的,出現的是伊斯蘭超級天才政治家,經由極高明的政治協商在二〇二二年的法國總統大選中一統江山,反伊斯蘭反移民反歐元的極右派民族陣線瑪琳・勒朋出局,法國全面被伊斯蘭化,一夫多妻、保守服飾、女性退出職場……各種新制與習俗悄無聲息地改變社會的樣貌,政教再度合一,阿拉伯世界的巨大財源挹注到各種重要職位上,皈依伊斯蘭教者獲取一切利益,薪資、住房、美食、收藏、嫩妻等等唾手可得,歡迎有能力的伊斯蘭兄弟共同加入這個美麗新世界……。

這本「政治預言」小說(或「政治驚悚」、「政幻小說」、[反]烏托邦小說……)刺中歐洲最敏感的神經,直球對決般毫無意外引爆了左派勢力的集體憤怒、焦慮與深重挫折。二〇一五年初上市前夕,法國媒體沸騰閃爆,各方政客、評論、名嘴廝殺見骨,有人直說這是「文學自殺」(suicide littéraire),伊斯蘭恐懼症者寫出的最失敗、腐化文學的書,也有人將《屈服》與《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並列為「揭露現在真相」的預言。作品引發的政治評論(與謾罵)遠超過文學評論。

以小說家的自由(寫作的自由與選擇議題的自由)嚇壞所有人,無人能出韋勒貝克之右,他似乎總是深諳於示範文學的反叛,與必要的政治性,而且每一次總是跨過那道界線,觸及殘酷的底限。

對於韋勒貝克的介紹通常這麼起頭:法國重要作家(有時再加上「最」),最多被讀與被譯的法語小說家,二〇一〇年龔固爾奬得主(得奬後對圍繞的記者群說:以後你們不用再問我何時才要拿龔固爾奬了),然後,是他歷來小說所製造的各種風波與「醜聞」,包括小說裡戀童與賣淫的白描、抄襲、各種政治超不正確等。

他既是小說家也是詩人、攝影師、導演、劇本創作者、演員、評論家、歌手、菸不離手的酗酒者、媒體炒作者、醜聞與極度挑釁者、暢銷書作者、逃稅者,父、母、祖母皆是共產黨員,自我流放在愛爾蘭與西班牙多年後,二〇一二年因「對外語的厭倦」返回巴黎定居。傳奇般的一生與各種創作簡直是當代法國文學的救世主與白馬王子,文學在韋勒貝克之後成為一種生動的現象與事件。

然而,韋勒貝克從不待在我們期待之處。

置身在福婁拜、普魯斯特、塞利納、羅伯-格里耶等偉大法文文體作者之列,他的書寫卻以「無風格」著稱 ,意思是,沒有太特殊易辨別的行文特徵(被喻為「菜市場的波特萊爾」),甚至被舉發在《地圖與疆域》中有好幾頁是未加標注地逐字抄錄維基百科,再版時不得不狼狽地向維基致謝。

這樣的「屈服」,韋勒貝克並不以為然,他以一則短視頻提出或許是當代小說技巧最激進的雄辯,「將現實-虛構糅雜莫辨的企圖,許多人早就做了,我特別受到培瑞克、波赫士的影響……這構成文學方法的一部分……如果他們想成是剽竊,那麼是(他們)水準不夠 。」

是的,小說所真正押注的全副籌碼在此。小說既非現實也非虛構,而是現實與虛構的不再可區分,虛與實的界線消融於創造性的敘事運動之中,不是簡單的說謊、瞎掰或偽知識,而是動員一切「事實材料」,「補綴、編織、交錯」,但既不是為了「說真話」,更不是為了唬爛,而只是為了最終能抹除真假黑白的僵固界線,劈開讀者的腦袋,讓劃界不再可能,終結一切形式的真理法庭。

因為小說從不是為了黑白分明的世界而存在,虛實判教並不是小說的責任,相反的,當代文學誕生在真假無法被指定、無法被定位也無法被檢證的不可見動態之中,也奠基在此動態所掀起的一切殘酷性上。這便是當代小說家的「債務」,因為不管是在當代哲學或當代藝術領域,一切對真理與真相的再現都已不再可能,真理體制早已傾覆,小說家必須致力於擴增這個在一切形式與意義上「再現已死」的世界。

以小說抺除虛實的界線,韋勒貝克是箇中高手。在這個意義下,他堅定地以小說創作實踐了當代對柏拉圖主義的反叛,但不是以假亂真,而是不僅不再在乎真假,也取消一切與真理的距離測度,不再排序也不再區分。簡言之,不管堅持真或堅持假,都仍然隸屬古典的真理體制,而顛覆的真正創造性在於徹底抹除真假的邊界,從此休談什麼真相,小說僅誕生在界線的挪移、跨越與最終的消失中。

用當代哲學的語彙來說,小說意味著「擬像」(simulacre),柏拉圖世界中所最懼斥否決之物,因為它總是「似乎相似,但卻不真的相似」。因此能錯亂與重置一切真假虛實的僵化判準,摘除了我們總是對於真相的執妄,離開以模仿與再現為志業的柏拉圖主義,贖回屬於文學的權力與威力。

因為小說,虛構與現實正慘烈地相互侵吞,而且因此可以不斷相互跨界,其中之一取代另一,或反之。這不僅是指向早已四處烽火令人喪膽的恐怖攻擊(戰爭已不被框限於電視螢幕裡的敘利亞沙漠,而且侵入法國首都的劇院並屠殺百餘人……),當代小說所欲激起的激進實踐,以層層瓣瓣彎摺疊壘的曲筆所達成的「非虛構」(non-fiction),既非純然虛假或謊言,也非當下事實,而是歷史的加速、快轉(accélération de l'Histoire)與擴增實境,是在時間軸線上動靜快慢的天才調撥與操弄,個體在大歷史的結晶作用下(羅馬帝國一統天下或世界的徹底伊斯蘭化)持續滋生與流變的生命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