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城」溫哥華,百年前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

「華人之城」溫哥華,百年前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
Photo Credit: Colby Stopa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候覺得很難以想像──在幾百年前,這個城市會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儘管今日溫哥華是個移民眾多、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城市,但是過去普遍對滿清、中國有著嚴重的種族歧視。而加拿大原住民則被帶有歧視意味的「Indian band」所稱呼,並受到奴役與剝削。

文:林穎東

溫哥華(Vancouver)太大了,大到不知從何寫起。

溫哥華位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亦被譯為卑詩省),北緯約49度,距離美國的西雅圖僅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是一個建基在由冰河、火山運動、板塊運動等複雜的內外營力,所堆積出的外洗平原的城市。和鄰近的北溫哥華、大學保留地、列治文等地區共同組成「大溫哥華」(Metro Vancouver)地區,約佔了整個英屬哥倫比亞省全體人口的一半。

也因為位於河道出海口,上游山區可以一路順流而下,許多人會上山砍柴後,利用河水將木柴輸送下山,因此溫哥華早年便以航運、林業、伐木業起家,溫哥華第一棟非原住民式建築,即是建在木場外的一間酒吧,而圍繞著酒吧發展成溫哥華第一個城鎮:煤氣鎮(Gastown),今日儘管煤氣鎮不見木場,成為市中心的觀光勝地,但林業、運輸業仍然是溫哥華的一大產業。

773837129
Photo Credit: 地理眼
溫哥華最早的城鎮:煤氣鎮的著名地標之一的蒸汽鐘,今日煤氣鎮已成為了著名觀光景點,許多觀光客都會來此遊玩。

和一位加拿大同學聊到他們的日照時間長,每天6點就被太陽曬醒,10點才日落,可以從事許多活動,他帶著有趣的表情,開玩笑地說道:「夏天確實是如此,但到了冬天,每天起床時天都是黑的,當你進入教室上課時,天才發亮,而當你終於下課,可以出外活動時,天卻已經暗下來了。所以我每次到冬天,每天都在猶豫到底該不該蹺課。」

許多雜誌、調查機構,常會將溫哥華列為世界排名前幾十名的「最宜居城市」,理由常為氣候宜人、環境幽美等等。由於溫哥華位處高緯,加上鄰近海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使得夏天時,每天早上五、六點多太陽就升起,晚上十點多太陽才下山,海風亦讓整個城市並不會過度炎熱(儘管如此,氣候變遷下仍有許多溫哥華人吃不消,認為夏天實在太熱),城市內有許多都市公園,例如北美適合從事戶外運動,假日常見到許多城市居民前往公園、郊區,從事戶外運動,如健行、野餐、騎腳踏車等等活動。

天氣好,許多市民紛紛到戶外公園,_從事戶外活動,享受陽光
Photo Credit: 地理眼
天氣好,許多市民紛紛到戶外公園, 從事戶外活動,享受陽光。

但到了冬天景色卻截然不同,位處高緯但鄰近海洋,因此降水天數多,因此溜冰、冰上曲棍球等室內運動,則成為了當地的盛行運動,不過由於每天日照時間短,因此許多人因此降低了外出運動時間。

初到溫哥華時,和當地朋友聊天,便可感受到尺度大小的不同。在台北,對我來說,開車半小時內會到的距離,是「近」的距離,開車「兩、三小時」的距離為「遠」,但和當地人聊天,卻發現在他們認知中,開車兩、三小時可以到的西雅圖,是一個「容易到達、距離很近的城市」,開一天車才可以到的距離才稱為「稍微一點遠」,令小島台灣出身的我深深感到巨大的認知差異。

​許多人對於溫哥華的印象,除了天氣好、環境優美外,亦對於溫哥華人的友善感到驚訝,在路上遇到的人,每個人臉上幾乎都掛著笑容,當你不小心和路人擦撞時,往往他會比你早一兩秒說出「I’m sorry」;公車司機有時會一邊開車一邊講笑話給乘客聽;在溫哥華一個月,我在路上只有一次被大卡車司機預警式的輕按一聲喇叭,其他時候車子都會主動停下來,讓行人先穿越馬路(不論是斑馬線與否),再緩緩啟動引擎。


有時候覺得很難以想像──在幾百年前,這個城市會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

最早的溫哥華居民,是當地的原住民──所謂的「第一民族」──後來法國、英國人各自到此殖民,接著中國、日本人為了找尋工作機會,許多人在移民美國和加拿大時,也會選擇北美洲西岸這個城市,溫哥華頓時移入了大量的黃種人,但是過多的外籍移工和移民,也造成了嚴重的族群問題。

儘管今日溫哥華是個移民眾多、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城市,但是過去普遍對滿清、中國有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爆發了激烈的排華、排日事件,許多移民的住屋都被砸毀,甚至頒布多項法條來限制華人的工作權及待遇,許多華人為了生存僅能在惡劣的環境下,從事白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如在湯店當服務生等。為了不讓低層華人移入溫哥華等英屬哥倫比亞地區,對華人徵收高額的人頭稅,在1923年通過了「排華法案」,限制僅有四種人可以前往加拿大──商人、外交官、學生、特殊情況人物。

溫哥華反亞裔運動照片(圖片來源:作者拍攝於溫哥華博物館)。
Photo Credit: 作者拍攝於溫哥華博物館。
溫哥華反亞裔運動照片。

排華活動到了一個高潮,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更讓華人移民生活更加艱難。而當地華人面對如此被剝削、歧視情況,便團結起來組成會館,每個到當地的華人移民便會自動成為其中一員,強制繳交會費,而會館則會為華人的生存權,向政府、社會抗爭,也提供運送遺體回中國的服務,也因為當時情況,華人多半聚集在一起生存,形成了溫哥華的中國城。

二戰爆發後,中國、加拿大加入了同盟國行列,許多華人加入加拿大軍隊,會館甚至幫忙宣傳愛國債券,要求華人購買債券支持戰爭,因為戰爭時期的貢獻,戰後1947年加拿大政府才廢除了排華法案,恢復公民權利。

好景不常,之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及韓戰爆發,在反共的浪潮下,再度掀起一波反華風潮。

少數的日本移民在1877年抵達英屬哥倫比亞省後,也受到嚴重的歧視,無法投票、擔任公職、受教權被剝奪,也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為了證明自己是加拿大一份子,也為了追求自己的權利,在一次世界大戰,有兩百位日裔移民加入加拿大軍隊服役並參予戰役,其中有超過五十位不幸犧牲,今日長眠於史丹利公園,但到了1931年日裔移民才獲得投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