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類天生就是學習者,直到你給了他們「好處」為止

人類天生就是學習者,直到你給了他們「好處」為止
Photo Credit:aiesecgermany@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迪西和萊恩的教育論文中證明,也就是說,祭出獎勵措施,把解題的刺激與興奮轉化為一份工作,誰會想做沒有報酬的白工呢?

這種激勵的氣氛,對於低收入學生的在校學習,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針對那些幼兒期便遭受毒性壓力影響的孩子。當孩子在學校的功課或行為表現出現問題,多數學校的處理方式是更嚴格的管束,而非放任,這會進一步消減學生本來就很微弱的自主能力。

由於學生在課業(與許多低收入學生一樣)落後於其他同學,他們會覺得愈來愈跟不上。於是這些學生與老師的關係如果緊繃或甚至出現爭執,他們不太可能體驗到迪西和萊恩所說,能夠鼓舞他們的自我連結。一旦學生出現疏離與放棄參與的心態,就算是物質獎勵或懲罰都無法吸引他們了,起碼這些獎懲都無從深入影響他們,更不會帶來長期的效果。

然而,有大量貧困孩子就學的學校,往往比其他學校更傾向採取行為主義原則(而非自我決定論)來管理學生。

這些學校裡的行政人員為了在高風險標準測驗得到正面結果,也常感到極大的壓力;學校裡的老師面對大都不受教又跟不上的學生,也沒有信心能提高他們的自主能力與責任感。

因此,這些學校的學生最需要人幫他們將外在動機內化,但是教室環境往往反其道而行—增加外來的管控手法,降低學生的勝任感,於是學生與老師間的正面連結愈來愈薄弱。

相關文章:

書籍介紹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親子天下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保羅‧塔夫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公立學校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符合營養午餐減免或免費的標準,這樣的出身背景反映於學生的學業表現與畢業後的發展上;教育的不均等,無疑是國力的削減。階級複製階級,是世界各國正面臨的危機。

作者保羅‧塔夫在本書中梳理了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與生命歷程的艱辛,弱勢孩子的平均學業表現,普遍比來自中產以上的孩子差,每放棄一個孩子,就放棄了一個未來的希望,因此,這是政府與民間應當合作協力的巨大挑戰。

作者並同時強調,學業成就並非「成功」的唯一指標;研究指出,恆毅力、熱情、自我覺察、自制等非認知能力,才是促使孩子願意自我超越的根本,得以成就孩子的未來。回歸台灣教育現場,家長與老師該如何培養孩子IQ以外的能力?學校與政策面又該如何突破既有框架,以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生命的熱情、建立自己的幸福人生?

BKEE0177P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_立體書封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