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報紙那批人是恐龍,終將絕跡」——《紐時》過渡新媒體的辛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就《紐約時報》、《衛報》「內容傳播」上如何面對過渡新媒體的衝擊,也在新傳媒廣告收益困境之外,補充另一些角度。
亦是由於他幹勁,加快統合傳統與新媒體部門,把人員集中在一起,更甚,數位開發編輯喬安娜基爾瑞(Joanna Geary)回想過程,認為除了艾倫的努力之外,《衛報》向來給編輯「很大的獨立自主」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大概,情況猶如上述《紐時》的歷程,樂見甚至鼓勵傳媒人員獨立自主分享,更順應「網絡平等主義」的勢頭,《衛報》這樣的媒體傳統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得益於《衛報》這種敢於創新、變革、獨立自主和守住內容質素的作風,我們都知道,2013年「斯諾登事件」之中,《衛報》得到斯洛登(Edward Joseph Snowden)的信任,他把有關美國國安局的秘密文件交予《衛報》及《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披露,報導轟動引來全球極大迴響,甚至《衛報》總編也需要配合出庭作供,充分反映網絡傳媒在重大議題上的震撼力,成為人所共知的重要平台。
而在這些歐美世界的事例中,只要平台願意調整傳播技術和人才策略,好好守住質素、發展多元內容,儘管歷程辛酸,還是可以透過品牌效應,由傳統媒體過渡至新媒體。唯獨叫人遺憾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對「怎樣的品牌」才能生存,是十分關鍵的因素。
雖然痛心,但有必要比喻新媒體內容像「販賣商品」——賣不出便關門大吉

藉著《紐時》、《衛報》兩大事例,我們可以總括新媒體的一些現象。首先,無論國際大媒體如《紐時》、《衛報》,她們跟香港傳媒一樣面對求快追新的網絡生態,可能導致質素下滑的宿命,另外,同樣要接受「一人一智能手機」的科技大解放,促成「網絡平等主義」,人人都擁有發布與評論的工具,企業集團再難完全壟斷話語權。不過,這現象很可能令我們過份批評讀者水平下跌,實際只是十多廿年前一來沒有facebook,二來群眾「手上沒有智能科技」,人們只能被動透過報紙檔、便利店購買報章雜誌,讀者來稿也要透過「寄信」的方式傳遞,期望媒體選中「印出」他們的聲音。
那麼,當時的社會根本無從得知大眾水平如何(至少難公允比較);到了近年新科技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由小學生到老年人均可任意發布資訊,於是部分受傳統高等教育人士看在眼裏「很不爽」,便有了「現在很亂,大眾水平很低」的印象,實質在過往欠缺新科技的世代,無從比較那時數以百萬計的人「若可以」任意發表言論,是否比今日的人水平必然更高?全球各地面對相似的網絡生態,《紐時》、《衛報》很快適應從而改變態度,把群眾參與視為機遇,甚至可增加互動交流、溝通和收集知識智慧,而不只是聚焦在負面的憤世嫉俗,濫諷大眾水平低落;順勢透過網絡互動嘗試改變社會文化,期望促進不同反思。
其二,他們逐漸接納內容發布「去中心化、去權化」的情勢,輿論環境改變,不是任何一個媒體單位可以輕鬆操弄,變相要面對讀者「市場」,無可避免迎接市場競爭模式,面對龐大讀者群,一如零售商販賣商品面對龐大的消費者。即使資深傳媒人不喜歡把傳媒內容視作「商品」,為了更鮮明地突顯創新科技帶來的衝擊,「商品」確實有其不錯的象徵意義(也許聽上去令人反感,或稱「半商品」情感上會舒服一點)。
無論如何,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當全球傳媒受雲端科技影響,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平台顛覆了舊有傳播模式,解放了昔日傳媒壟斷傳播工具生態,某程度上,平台的生存非常倚賴社會大眾,的確很像商人販賣產品一樣,內容必須考慮「一時一地」的大眾需要,而且包含的資訊類型眾多:文字、圖像、影片、遊戲;報章、雜誌、專欄樣樣有。
故此,生存之道跟內容對社會的影響力、價值,以及是否符合不同人的需要,非常影響一個平台的融資和向讀者收費,從而決定能否持續經營下去,久而久之,當新科技抹掉了過往的技術壟斷,「群眾」變成維持一個產業的重大力量——不論是談商品抑或傳播內容。情況是非常類似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所說的「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意思是當商業市場出現新技術,那些透過新技術普及產品的公司,很可能大舉淘汰舊有模式:
「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將其視為一套演化系統,不斷創造,並且以類似演化在大自然中運作的方式,來嘗試解決問題的新方案。有些解決方案比其他的更具有『適應性』。適應最好的便存活下來,並且傳播開來。不適者就遭到淘汰。」
香港社會文化狹窄導致「某些內容滯銷」無法生存
香港作為小城市,傳媒生態正是面臨比歐美社會更嚴峻的考驗,當傳統印刷行業衰落之際,歐美社會接收資訊的模式、喜好較為多元,從而雙向塑造不同類型的媒體品牌能夠生存,過渡至新媒體。反之,香港社會有頗長的一段時間,教育、傳媒未有塑造更廣泛和多元的閱讀傾向,致使除了生活消閒、科技與娛樂文化大盛之外,其他類型的題材沒有足夠的受眾支持,猶如一種產品全面滯銷,無人理睬,只能無奈結束公司一樣;不然,兩極化之下(極大、極小都能生存,中間一大片消失),就需要倚靠獨特的個人創意經營Youtube Channel或其他。
上星期五,筆者應邀到教育大學就「香港新媒體(網媒)的生存之道與前景」為題稍作分享,而本文把當日未有全面觸及的部分,作為延伸補充(另外,有學者把Facebook等社群平台出現後的媒體影響,界定為「新新媒體」(new new media),以區別此前純粹把資訊擺放網上但影響有限階段)。
Tags:
這樣用手機才安全!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出門可能會忘了帶錢包、忘了帶鑰匙,但絕對不會忘記帶的肯定就是「智慧型手機」,畢竟生活中的資訊取得、溝通聯繫甚至是金融交易…等必要功能都靠手機完全包辦,甚至我們重要的個人隱私也都保存其中-小至通訊錄、行事曆、電子郵件到大量的照片、影片,甚至是各類應用服務的帳號密碼,也正因如此,手機成為近幾年資安威脅的主要目標。
雖說智慧型手機的資安風險愈來愈高,但絕大多數使用者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手機資安防護的重要性,不過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牽涉手機平台的資安案例出現在新聞上,也讓大家慢慢開始重視到「行動資安防護」的重要性。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來說,建立起正確的資安防護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若是忽視了主動防護的意識,下一個新聞上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也要為大家帶來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有看有保庇哦!
秘技之一:來路不明的 Wi-Fi 、網站不要連
大部分的手機都會搭配 4G 或 5G 行動網路,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用吃到飽的資費,因此若是在家中或公司之外的公共場合,多半會尋找可免費使用的 Wi-Fi 網路,不過這些 Wi-Fi 若是由公共設施如機場、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店家所提供,相對較無資安疑慮,但若是未知來源且沒有加密鎖定的 Wi-Fi 訊號,就需要格外留意,可能會有傳輸資料遭受側錄,或是被路由器導引至帶有惡意程式或騙取個資的網頁。

除了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手機若有針對這些資安隱患有所防護,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有額外的保障,像是三星的 Galaxy 系列手機,就加入了 Knox Vault 主動防護機制,且不僅止於系統面的安全性,更將關鍵的硬體元件也列入防護的一環,在手機開機後便能完整監控系統核心,確保沒有受到外來惡意程式的竄改,帶來即時保護且從不間斷!

秘技之二:密碼設定有一套,生物辨識更可靠
對於手機使用者來說,資安防護的第一線就是「密碼鎖定」,除了各類型的應用程式服務,手機的螢幕鎖定也是必要一環,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切莫不要因為方便記憶,就使用組合簡單、容易被破解的密碼組合,像是單純用生日、英文名字…等較容易被猜中的組合,也要避免所有的網路服務都使用同一組密碼。
當然,以手機鎖定來說,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生物辨識」,像是 iPhone 的臉部辨識 Touch ID,或是一般手機常見的指紋辨識等,更能兼顧使用便利與安全性。

針對重要的密碼與生物辨識資料,三星的 Knox Vault 也考量到儲存與傳輸過程的安全,手機中除了有安全處理器為相關資料的傳輸加密,內部的安全記憶體更讓密碼與生物辨識特徵資訊妥善保存,不會隨意外洩或被破解。

秘技之三:真正隱私的資料避免長期存於手機
過去經常看到有使用者因為維修電腦、手機時發生隱私資料遭到外流的情況,尤其是一些私密的照片、影片,都有可能在手機送修甚至遺失時,遭到有心人士破解盜取資料,而這些狀況一般來說很難避免,也因此會建議大家,如果是真的不能曝光的內容,建議不要選擇長時間保存於手機之中,而是選擇不易外流的儲存方式,例如:隨身碟、外接硬碟。

當然,如果手機中真的有重要的隱私資料需要保存,三星 Galaxy 手機內建的「安全資料夾」會是相當可靠的選擇,除了同樣採用三星 Knox Vault 技術防護,更是手機原有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區塊,也能夠透過應用市集安裝程式,而且能與手機原本的程式相互區隔,使用上更為彈性。

秘技之四:非官方來源應用不亂裝,權限允許要看清
智慧型手機之所以功能強大,主要在於和電腦一樣能夠透過各類型應用程式的安裝來擴充更多功能,雖然應用程式造就了手機的便利性,但使用者可能會因為忽視應用程式的取得來源,而不小心「引狼入室」。
對於蘋果用戶來說,除非進行系統越獄才能使用非 App Store 來源的應用程式,因此相對接觸到有問題 App 的機率較低,但 Andriod 平台是可以透過 APK 方式來安裝應用,且除了 Google Play 之外,也有不少第三方的應用商店,甚至是直接從應用官網下載的使用形式,因此對於可能暗藏惡意程式的 App 較難防範。

當然,即使是官方來源的應用程式,也需要格外注意這些程式對於系統權限存取的要求是否合理,當應用程式會索取本身功能以外的系統權限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像是明明是相機應用,卻索要聯絡人、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的權限,就明顯有問題 ,因此也提醒大家,在安裝 App 的同時,對於這些權限存取不可不慎。

除了注意應用程式的來源與安裝權限需求,對於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來說,也能好好活用「隱私權設定表」這樣的主控頁面全盤掌握所有應用程式的動態,快速找出哪一款 App 有異常行為,同時對於實體的定位與網路上的行為痕跡也能選擇關閉,讓你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上的隱私都能受到保護。
秘技之五:可疑連結不亂點,就算是親友傳來也要先確認
一直以來,資安威脅的主要來源就是「釣魚連結」,且從過去常見的電子郵件、網站慢慢轉移至各類型的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工具與手機簡訊,可說是最「與時俱進」的一種資安攻擊手法,若是一不注意點擊了這些連結,手機系統就可能遭到入侵,為駭客開了一道「後門」,隱私資料可能全都曝光。

當然,若是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面對愈來愈泛濫的釣魚連結威脅,也能透過 Knox Vault 的即時防護功能為自己多增加一道保險,確保手機使用期間的安全,無需定期為手機重開機來避免作業系統受到入侵而被植入惡意程式,甚至手機關機時,硬體層面也有防止實體破壞、資料偵測的機制,讓手機內的隱私資料獲得完整保護。

結語
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帶來便利性,但卻也同時帶來資安方面的風險,在仰賴手機功能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建立正確的資安防護意識,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駭客鎖定的目標,不如提前建立好完整的防範機制。
但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太多資安技術知識的使用者來說,主動做好資安防護絕非易事,相對的,選擇妥善考量資安防護技術的產品,或許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三星早在多年前就導入 Knox Vault 技術至行動平台,更逐步完善防護機制,相對的更能讓使用者在不需要額外進行功能設定的情況下,就享有完整防護機制,更能妥善守護用戶的隱私安全,也成為眾多手機品牌中最值得信賴的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蘋果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