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做)報紙那批人是恐龍,終將絕跡」——《紐時》過渡新媒體的辛酸

「(做)報紙那批人是恐龍,終將絕跡」——《紐時》過渡新媒體的辛酸
Photo Credit: Shannon Stapleton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就《紐約時報》、《衛報》「內容傳播」上如何面對過渡新媒體的衝擊,也在新傳媒廣告收益困境之外,補充另一些角度。

只是,談「新媒體」是一個龐雜又吃力不討好的話題,因為談「香港」新媒體你不能迴避更廣濶的範圍,根本一切媒體震盪從美國雲端科技而來,科技影響所及,媒體只是其中一環,可見,只談香港生態會淪為見樹不見林,這就是話題龐雜之處。而吃力不討好的地方,則是面對年輕學子,要平衡理論與經驗,不能囿於課堂環境空談抽象理論,要盡量把真實世界面貌呈現出來,好讓他們盡早理解社會發生甚麼事,「新媒體」到底面臨怎樣的亂局。

延伸閱讀:

  1. 如果你無法「靠父幹」,踏入職場前必讀這三本書
  2. 無「鐵飯碗」之職場世代 AT&T策略長:並非我們不要你,是你未夠上進心 比較國泰對待員工態度
  3. 不是《端傳媒》內容有問題,也不是讀者的錯
  4. 《眾新聞》有希望嗎?香港傳媒專業面對怎樣的未來?

參考資料:

  • 林照真著:《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臺北市,聯經,2017年5月。
  • 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著:《無所不在的演化:如何以廣義的演化建立真正科學的世界觀》(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How Small Changes Trasform Our World),臺北市:商周出版,2016年11月。
  • 麥可.夏皮羅(Michael Shapiro)、安娜.希亞特(Anna Hiatt)、麥克.霍伊特(Mike Hoyt)合著:《關鍵轉折:內容媒體的科技轉型之路》(Tales From The Great Disruption: Insights And Lessons From Journalism’s Technological Transfromation),新北新:新樂園,遠足文化,2017年1月。
  • 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著:《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Thank You for Being Late An Optimist’s Guide to Thriving in the Age of Accelerations),臺北市,天下文化,2017年1月初版。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