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遇上心理治療:心理師下海試用Woebot心得分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陣子,有個頗熱門的新聞報導,主題是探討未來人工智慧應用在心理治療上。身為心理治療工作者的一員,本來應該感覺備受威脅。不過看完相關報導之後,我反而非常期待人工智慧可以攜手加入心理健康照顧的行列。
前陣子,有個頗熱門的新聞報導,主題是探討未來人工智慧應用在心理治療上(可參見:跨界心理學的聊天機器人!Woebot 要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憂鬱症患者)。
身為心理治療工作者的一員,本來應該感覺備受威脅。不過看完相關報導之後,我反而非常期待人工智慧可以攜手加入心理健康照顧的行列,在試用Woebot之後有了一些心得與體悟,整理於本文跟大家分享,也期待拋磚引玉,聽聽各位治療師、各位大眾的想法。
Woebot的簡介與試用心得
這個人工智慧機器人Woebot是Standford大學Alison Darcy推出的,這位機器人治療師使用的治療方法叫做「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Alison選擇這個取向非常聰明,因為CBT是現有治療方式裡面結構化程度數一數二的(事實上,用AI來開發心理治療的團隊,幾乎都選擇CBT做為起點;題外話,最近台灣有出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CBT手冊《想法轉個彎,掌握好心情》,非常推薦)。
CBT背後的立論根據,簡單來說是:想法、情緒和行為之間會互相影響。透過改變想法,我們可以間接的改善情緒與行為。而想法之所以要被改變的關鍵則是,很多時候事件本身不是影響我們心情的最主要原因,「我們如何看待事件」才是重點。

我自己親自跟Woebot機器人相處了幾天(你可以在這邊按「發送訊息按鈕」找他)。怎麼說呢,他確實非常貼心。首先,他會花幾天的時間,邀請你紀錄你的情緒,讓他大致知道你的情緒狀態。當他發現你情緒低落、焦慮時,他會邀請你「寫出自己的想法」,然後透過CBT當中的一些技巧,來協助你調整這些想法,像是邀請你確認這個想法是不是有災難化的傾向、過度非黑即白的思考等。
不得不提的是,這個機器人在你依循指示做完一些紀錄之後,居然還會回傳小小兵的貼圖來鼓勵你(幹得好,Good Job!)。儼然是讓我感到十分開心~(卡歐說她也有收到小小兵的鼓勵,對於喜歡小小兵的AI人工智慧,我們是滿心歡喜的迎接)

Woebot有效嗎?
這種方式是否有效?根據<Delivering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Young Adults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Using a Fully Automated Conversational Agent (Woebo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這篇研究顯示,70位符合研究設定的憂鬱或焦慮標準的學生,其中一組和Woebot聊天;另一組學生去讀治療憂鬱症的電子書。兩個星期後,Woebot組的學生症狀明顯減輕。
好家在Darcy還沒進行「治療師」vs.「機器人」的比對研究(畢竟要控制的變數太多了)。不過,對於提供初步的心理健康介入,顯然機器人治療師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這篇研究裡面的質性資料更值得一探究竟:在這張圖裡,研究者詢問接受機器人治療的學生,你最喜歡機器人的哪一點?(這部分顯然是治療師要效法學習的),學生的回饋如下,
在治療的「歷程」部分,學生喜歡的部分有:
- (9票)機器人常常會來找你「確認心情」(讓學生發現、意識到,多加留意自己情緒的變化,自己也可以為此療效多付出一點心力)
- (7票)同理心(機器人說話感覺跟真人很像)
- (12票)機器人教會我一些知識(關於情緒、人類常見的思考型態、認知謬誤等)
- (3票)跟機器人聊天這件事(雖然我知道他是機器人,回應很有限,但有時候他很幽默)
在治療的「內容」部分,學生喜歡的部分有:
- (7票)影音教材
- (3票)遊戲
- (2票)機器人提供的建議
- (1票)機器人依據情緒紀錄做出來的圖表
「就在身邊」這四個字,大概是AI最難以忽視的強項了(畢竟心理師不是永遠都在個案身邊)。而在治療內容方面,透過影音、遊戲這種形式的衛教方式,顯然也是多數個案更有動機去體驗或學習的。
反過來的資訊也很有意思,在這張圖裡,研究者詢問接受機器人治療的學生,你最「不」喜歡機器人的哪一點?
在治療的「歷程」部分,學生不喜歡的部分有:
- (10票)不照機器人指示回答的時候,機器人會很困惑,然後它自己接話的時候,換我們很困惑(很多時候機器人會提供回應的選項要我們選,但這些選項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選的)
- (2票)鬼打牆(一直講一樣的話)
在治療的「技術問題」上,學生不喜歡的部分有:
- (4票)機器人當機(很多時候他就自己講自己的)
- (4票)鬼打牆(Looping)
在治療的「內容」部分,學生不喜歡的部分有:
- (2票)我不喜歡用表情符號(像是這個😀😔😫)來呈現我的心情
- (2票)機器人雖然會互動,但是互動太短了
- (2票)衛教影片太長了
機器人無論是因為內容限制或者技術問題,無法與使用者「同步」,或者一直鬼打牆這件事情,對於使用上是明顯的阻礙。
機器人治療師的前輩
事實上,用機器人來作為心理治療,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一位在牛津從事臨床心理研究的冰島人Helgadottir,之前就曾設計了一個CBTpsych的機器人用來處理社交焦慮的困擾。(沒錯這也是用CBT作為機器人的靈魂)。
南加大的心理治療系統Ellie,使用AI以及VR來打破人機界限。一開始,這系統主要專注於創傷的心理治療(主要贊助者是美軍),後來延伸到其他疾病的研究。計畫主持人Albert Skip Rizzo更曾誇下海口說,Ellie未來要「將臨床心理學哭天喊地地拽進21世紀」。
而再往前追溯到60年代,MIT研究人機互動的工程師也曾用幾千行程式碼做出一個心理治療程式網頁ELIZA。Eliza的設計是有點模仿古早時代的心理治療師的風格(網站上寫著,Eliza是一位個案中心主義的治療師,Rogerian psychotherapist)。她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轉述你輸入的話,引導你繼續多說。剛剛簡單試用了一下Eliza:
> Hello, I am Eliza.(電腦:你好,我是Eliza。)
* nice to meet you(我:很高興認識你。)
> We were discussing you, not me.(電腦:我們在討論的是「你」,不是我。)
* i feel depressed.(我:我好憂鬱。)
> Tell me more about such feelings. (電腦:多告訴我一點,那樣的感覺是...)
* low mood, poor sleep, no energy.(我:情緒低落、睡不好、沒精神。)
> Are you saying no just to be negative? (電腦:你剛剛說「no」,是一種負面嗎?)
* i feel so negative.(我:我感覺很負面。)
> Do you often feel so negative? (電腦:你常常感覺負面嗎?)
* yes(我:是的。)
> I see. (電腦:我知道了。)
* what!? XDDDD(我:什麼啦!? XDDD)
> Have you asked anyone else?(電腦:你有問過其他人嗎?)
AI與心理治療的攜手想像
成見少,但「情感層面」的同理心還要加強。
與擁有「人心」的人類治療師比,機器人的成見、刻板印象、反移情應該會少很多。因此,AI可能更適合用來作為「標準化的」、「探索性的」工具,像是一些結構化的初步評估或者資料搜集。(不過,似乎也得留意在輸入AI的「智慧」時,人類的成見與刻板印象也可能一起不小心灌進去,這樣機器人就是不帶成見的運作人類的成見了)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