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兒時被問「哪裡人」的矛盾 新二代劉千萍:請從「心」認識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新二代」的劉千萍回憶起從小和家人的相處,她表示,並不是所有的新住民二代都願意接受「新二代」這個詞或是角色,因為這角色有時被賦予了期待,但也被賦予了一些刻板印象。
千萍好奇媽媽當時在想些什麼,她想更親近媽媽、找回媽媽,於是上了大學後,她開始自學越南文,希望可以透過語言文化產生更多的連結。
在幼年的記憶裡,她很常與媽媽回越南的外公外婆家,留著許多與外公外婆相處的印象,一起躺在搖床、一起牽手去吃鴨仔蛋,她想找回童年回憶,也想更了解媽媽和媽媽母國的文化,「因為這就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把她視為我的家鄉,學習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想更認識自己、更親近媽媽。」

目前就讀政治學系的千萍,希望透過更多機會了解新移民婦女和移工在台灣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希望透過更多的社會參與,來改善新二代的學習環境。
在大一那年,千萍參與了轟動一時的課程審議委員會(課審會)學生代表遴選,原本她因關注「新住民語納入國家教育」而參選課審會學代,但她不僅只展現對新住民處境的關懷、或對母親母國文化的喜愛,更多的是因為在臺灣文學研究社的經歷,千萍想成為一個關愛在地、對公共生活抱有熱忱的政治學系學生。
千萍說,希望以自己的視角和生命經驗來參與台灣的教育改革,或許會有許多經歷與想法不同,能讓台灣有更多元文化的教育模式與走向,讓多元教育與多元文化不只是口號或選舉支票,又或者變成政治團體的行銷工具,而是能透過更多的實際參與,有更深刻的落實與把關。
被賦予期待與刻板印象的「新二代」她們
千萍也談到,並不是所有的新住民二代都願意接受「新二代」這個詞或是角色,因為這角色有時被賦予了期待,但也被賦予了一些刻板印象。
台灣社會期待「新二代」們都具有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流的特質、能有更傑出的表現,因此那些能出現在鏡頭前光鮮亮麗的新二代,是幸運地被賦予了話語權,可能是因為受過高等教育、或有特別的經歷,使他們能擁有眾人目光,而媒體也喜愛挖掘報導優秀新二代「出頭天」的陽光勵志故事,再加上新南向政策,使得「新二代」被認為是非常有優勢的一個族群。
但同時,也有更多新移民家庭和新二代,其家庭的經濟狀況並不理想、學習環境也較不充足,因而在成果表現上不突出,被誤認為是學習能力不足、或是拉低國民素質等,這些歧視與汙名,使得另一群「新二代」在弱勢環境下變得更加弱勢,汙名再汙名。「新二代」,很多時候是被這個社會所排除和忽視的。
千萍笑說,家裡的三姊妹好像呈現了三種「新二代」的類型。
第一種是對跨文化想有更多的了解,努力積極想為「新二代」這個名詞賦予更多可能性,讓「新二代」能被看見;第二種則是不會對「新二代」這個詞感到不舒服,但也對它沒有更多興趣;第三種則是完全不希望「新二代」這個標籤貼在新二代身上,甚至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身分和家庭,因為不知道會帶來何種眼光與挑戰。
她這麼形容自己:
東缺一塊、西缺一塊,永遠的遺失、暫時的移置,吹不走滿溢滿溢的悲傷,年復一年,缺失的拼圖的影子獵捕脆弱的載體。
千萍期盼,自己能在未來的人生能繼續努力尋找自我,拼湊出一塊塊不凡的拼圖。
延伸閱讀:
本文獲移人Migrants' Park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
如何有效實施新住民語文教育?若學校每週只教40分鐘,還不如邀新住民父母入課堂 1年前
-
身為新二代有什麼差別?探親被說去當「越南新娘」,或曾被嘲笑越南人都在吃炸蜘蛛 3年前
-
阮慶雲的涓滴人生,就如一杯苦甜交織的越南咖啡 3年前
-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4年前
-
新二代看東南亞語列國小必選:希望越多孩子能帶著困惑找媽媽解答 4年前
-
稱呼奧黛為「越式旗袍」,反而是忘記歷史對這件越南國服的真正影響 4年前
-
越南二代林宗洧:「我不希望大家想到新二代時,總覺得這是一個很悲傷的群體」 4年前
-
她來台18年,考取中餐證照也開了印尼料理店分享家鄉美食 4年前
-
「在台印尼媽媽」殺人案的反思:面對新住民不該報喜不報憂,或假裝看不到衝突 4年前
-
新移民在台東:23歲選擇來台生活,如今只求人生有不同的可能 4年前
-
她和先生開古早味小吃店,從印尼來時最不習慣「台灣人講話像吵架一樣」 4年前
-
參訪越南後回台努力分享,越南新二代林稚芊走出自卑找回自信 4年前
-
雲林成龍村一號印尼店老闆:「將印尼文化種在台灣,蓋滿這片土地」 5年前
-
苑裡泰國媳婦趙鴻秀:來台20多年,結合泰式料理和親手植栽的「香草園」 5年前
-
來台從英文秘書到餐廳老闆:開一家菲律賓餐廳,是一種消除鄉愁的方式 5年前
-
新二代回越南蹲點,理解母親苦與樂:「原來媽媽放棄優秀的學業嫁來台灣」 5年前
-
《尋找露西亞》:故事從印尼女傭逃跑開始,需在場女學生一起當偵探調查 5年前
-
唯有正視新移民的「弱勢」地位,才能讓他們不再被忽略 5年前
-
返鄉移工陳氏桃:有一天,我會以畫家的身份回台灣辦畫展 5年前
-
從汶萊、星馬到金門,交織的身份讓洪崇凱樂於挑戰「邊緣」的人生 5年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