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兒時被問「哪裡人」的矛盾 新二代劉千萍:請從「心」認識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新二代」的劉千萍回憶起從小和家人的相處,她表示,並不是所有的新住民二代都願意接受「新二代」這個詞或是角色,因為這角色有時被賦予了期待,但也被賦予了一些刻板印象。
文:洪嘉穗
「爸爸是家中男生老么,在40歲那年娶了來自越南的媽媽,他們的婚姻相差20歲,且這段婚姻是沒有感情基礎的。」
「當初爸爸跟我舅公透過仲介到越南找老婆,女生就站一排,選一個你喜歡的,然後在越南辦一場婚禮,接著回台灣再辦一場,媽媽在1996年從越南胡志明市來到台灣,隔年就生下了我。」
1997年出生於彰化鹿港的劉千萍,目前是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在學生,看似平淡地說著她與媽媽的故事,但她眼裡含著淚光,卻不輕易流下。
「媽媽剛來到台灣時,語言不通,在小時候印象裡,她打電話給外公外婆時會一直哭,那時候我還不會越南話,但覺得自己彷彿聽得懂她們在說什麼似的。」最近這幾年,千萍試著回想媽媽的遭遇,這些瑣碎的經驗對她來說,就像一塊塊拼圖一樣。
悲哀又矛盾的默契:不敢在媽媽面前叫「媽媽」
千萍的母親在20歲時嫁來台灣,但爸爸的家人對她並不友善,時常有語言上的嘲諷,也時常對千萍及她的妹妹們說:「妳們要小心,不要太像媽媽。」
但千萍內心充滿矛盾,因為她愛爸爸的家人、也很愛媽媽,同時深知媽媽也很愛她,但與媽媽親密的互動,會被其他家人挖苦說:「妳與媽媽感情很好呢!」
在前台眾人的監視底下,她跟媽媽培養出一種默契,表現出不會引起親友耳語的母女關係-她們不在親友面前說話,最後她甚至不在親友面前說出「媽媽」這個詞,有時候覺得自己非常懦弱,為了保全自己在大家族中的歸屬感,一再做出傷害媽媽的事情。

矛盾、難過、痛苦、撕裂與選擇
由於母親姓范,在台語裡跟「番」字讀音相似,漸漸地,家人開始稱呼媽媽為「番仔、越南仔」,在親戚面前,她們與母親親密互動,總會招來一些不甚悅耳的「玩笑話」。
千萍小時候情緒低落、難過哭泣時,總會莫名被家人說道:「妳現在的樣子,就像是妳媽媽在『番』的樣子」,這些言語使千萍從小就習慣壓抑自己情緒,只希望不要被家人認為她的情緒與脾氣,跟他們眼中的媽媽越來越像。
甚至,千萍在國小時期成績表現良好,有次考到全校第一名,卻被隔壁班老師質疑這第一名是否作弊而來,因為在當時師長觀念中,越南人的孩子不可能這麼聰明。
學校老師們知道她的家庭背景、知道她的母親是越南人,當時才十歲出頭的她,捉摸不住其他人的眼光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她的努力與積極,是為了擺脫刻板印象,希望自己不要成為「預言會被看不起」的人,然而當努力的結果有了傑出表現時,卻遭到師長不實的指控。
這些複雜的相處模式,矛盾、難過、痛苦、撕裂與選擇,考驗著只有國小的她。但她不能哭、也不能生氣,因為會立刻被家人閒言閒語:「妳這樣就像媽媽在『番』的樣子」,於是無限的壓抑,也無限的循環,撕裂與矛盾的掙扎,佔了她國中、高中求學時期的大半生活。
「妳是哪裡人?」,一個讓人害怕的問題
小時候千萍常被親友問到:「千萍,妳是哪裡人?」但她最初聽到時,並不知道這些「我是從哪裡來、我是誰、我是哪裡人」的問題是什麼意思,對這些問題遲疑了一會兒,但親友們哄堂大笑說:「這還要思考嗎?妳這麼想當越南人喔!」
從此,她開始對這些問題感到害怕,好像需要在期待的答案下給予「最正確」的答案,必須在媽媽與家人間做出選擇。於是她從原先的遲疑態度,漸漸地被訓練成不假思索地回覆「我是台灣人」,甚至後來面對家人們的疑問時,千萍學會快速地回覆:「不要再說我是越南人!」以擋住更多親友們對她與媽媽的連結,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她討厭媽媽是越南人這個事實。
而當她有更多人生經歷後,慢慢了解「認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是需要很長的實踐歷程與認識,以及主體性的認知。於是在高二這年,千萍擔任彰化女中台灣文學社社長,透過文學培養了她深厚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對台灣文化、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關懷。
同時她也到賴和文教基金會擔任文化解說員,以更多實際行動來認識「何謂認同」以及「何謂台灣人」。

在高中時期不斷思辯的過程中,千萍開始回想小時候的種種,與她的生長歷程。
媽媽想證明自己有謀生能力,卻被解讀成「愛往外跑」
但在千萍高二這年,父母卻突然離異,由於千萍長期以來由姑姑照顧長大,與父母分居十年了,她原以為父母的離異對她的內心影響不大,剛聽到消息時還有些不以為意,甚至想靜靜地以一個旁觀者看待著他們的婚姻。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卻有一股巨大的難過與罪惡感在千萍心中緩緩而升,她開始自責地認為:是不是自己的錯?是否因為自己沒辦法修補媽媽與家人間的關係,才讓媽媽必須忍受這些閒言閒語、以及眾人的冷嘲熱諷?過去十幾年自己都怎麼了?他們的離婚是不是自己害的?
她還回想起,過去媽媽一直努力爭取去外面就業,還曾去彰濱工業區當作業員,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但媽媽的勇敢與大膽,卻被家人解讀成「愛往外跑」,但現今社會,有哪個成年台灣婦女的求職行動會被這樣看待?
自小看在千萍眼裡的,是媽媽無止盡的憂愁,她多麼希望家人能以同理心來包容媽媽的感受,但她自身的哀傷與哭泣,卻在家人眼中被解讀成「番」。
千萍從小的努力與肯定,就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想被看輕,希望在長大後有能力為母親辯駁;然而在還沒長大前,父母就離婚了,她內心充滿愧疚與罪惡,卻又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自責。
試想著現在的年紀,就是媽媽當時來台的年紀
母親在19歲(1996)時來到台灣,20歲(1997)生下她,如今千萍也來到這個當年母親嫁來台灣的年紀,她開始想像:當時的母親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需要多少勇氣來面對一切的未知與迷茫?
最新發展:
-
如何有效實施新住民語文教育?若學校每週只教40分鐘,還不如邀新住民父母入課堂 8月前
-
身為新二代有什麼差別?探親被說去當「越南新娘」,或曾被嘲笑越南人都在吃炸蜘蛛 2年前
-
阮慶雲的涓滴人生,就如一杯苦甜交織的越南咖啡 2年前
-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3年前
-
新二代看東南亞語列國小必選:希望越多孩子能帶著困惑找媽媽解答 3年前
-
稱呼奧黛為「越式旗袍」,反而是忘記歷史對這件越南國服的真正影響 3年前
-
越南二代林宗洧:「我不希望大家想到新二代時,總覺得這是一個很悲傷的群體」 3年前
-
她來台18年,考取中餐證照也開了印尼料理店分享家鄉美食 3年前
-
「在台印尼媽媽」殺人案的反思:面對新住民不該報喜不報憂,或假裝看不到衝突 3年前
-
新移民在台東:23歲選擇來台生活,如今只求人生有不同的可能 3年前
-
她和先生開古早味小吃店,從印尼來時最不習慣「台灣人講話像吵架一樣」 3年前
-
參訪越南後回台努力分享,越南新二代林稚芊走出自卑找回自信 3年前
-
雲林成龍村一號印尼店老闆:「將印尼文化種在台灣,蓋滿這片土地」 3年前
-
苑裡泰國媳婦趙鴻秀:來台20多年,結合泰式料理和親手植栽的「香草園」 3年前
-
來台從英文秘書到餐廳老闆:開一家菲律賓餐廳,是一種消除鄉愁的方式 4年前
-
新二代回越南蹲點,理解母親苦與樂:「原來媽媽放棄優秀的學業嫁來台灣」 4年前
-
《尋找露西亞》:故事從印尼女傭逃跑開始,需在場女學生一起當偵探調查 4年前
-
唯有正視新移民的「弱勢」地位,才能讓他們不再被忽略 4年前
-
返鄉移工陳氏桃:有一天,我會以畫家的身份回台灣辦畫展 4年前
-
從汶萊、星馬到金門,交織的身份讓洪崇凱樂於挑戰「邊緣」的人生 4年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設計師的人生相談室:插畫家微疼 X 設計師顏伯駿:靈感怎麼找?動畫也可以用Photoshop做?不只是工具而是溝通語言!設計麻瓜也能用的Photoshop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者怎麼應用 Photoshop 來創作?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在節目中分享他們各自入行以來的甘苦,從自學修圖軟體到得心應手地使用,做出近百萬粉絲追蹤的圖文與動畫,以及讓業主很有感覺的設計提案。
收聽管道如下:
-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2ZCn2je
- Spotify | https://spoti.fi/32dSc27
- KKBOX|http://bit.ly/36PKdgZ
- Castbox| http://bit.ly/mariodrink
- Stitcher | http://bit.ly/2mmA46t
- Omny | https://omny.fm/shows/drinkwithmario/pplep06
這集節目邀請到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兩位創意人來聊聊他們使用Adobe Photoshop的心得,與他們一路堅持在創意產業的工作的動力。微疼在10多年前自己慢慢摸索PS繪圖,透過Photoshop自學從無名小站發跡,走上全職插畫家之路;顏伯駿是三頁文設計公司藝術總監,大學時期就開始接案做MV,從五月天演唱會的動畫設計開始踏入唱片產業,而後又從音樂產業拓展到許多大型活動的視覺統籌,包括多屆金曲獎、文博會、全運會、白晝之夜等。
沒有靈感的時候就睡一覺吧!(01:05)
兩位的平時的工作都是產量高、創意強度密集,讓人非常好奇他們平時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是怎麼紀錄與整理這些靈感,最後轉化成廣受歡迎的動畫作品與視覺規劃,沒想到兩人竟不約而同地在睡夢中找到答案!
微疼以白色兔子為主角創作插畫,他分享自己一開始都是從生活周遭親友的經驗,延伸發展出創作主題與角色,「但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容易被消磨殆盡,就像切蛋糕一樣,有一天會被切完。」對他來說找到更多靈感的方式之一就是走上街去,多多接觸人、觀察人。
顏伯駿則反問:「大家是不是對靈感太執著了?」他在帶領設計團隊時會透過幾種不同的路徑找到「靈感」或所謂的解法。顏伯駿認為找到靈感的前提是「先對生活有感覺」,接著按照主題分析每件事情,把累積的資料放進對應的資料夾,需要時把它們調出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內容。
相較於這樣井然有序的整理方式,微疼形容自己屬於感覺派,「找不到的時候就睡一覺,靈感就來了。」聽到這個回應,顏伯駿直呼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笑說大家以後會不會要發想題目之前,都會跑來說「老闆,我要睡一覺」!而有趣的是,微疼也分享,現在工作室裡面還真的就有放一張床!

從 0 開始的 PS 之路(09:00)
要成就好作品當然不能只是睡個覺,而是要動手將這些絕佳的靈感實現,這時候設計師和插畫家使用的工具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顏伯駿分享他除了就讀設計系因為課堂考試而學習使用Photoshop之外,早期使用PS創作的前輩像是藝術家李小鏡,以及言情小說封面繪者平凡、陳淑芳,都是促使他探索 PS 強大功能的榜樣,「我從PS 10一路到現在的Adobe CC,每年看著這個軟體,你本來想某個功能怎麼沒有,有一天突然間就蹦出來,到最後有一些讓你覺得『這是黑魔法嗎?』的功能。」顏伯駿感觸很深地說道。

微疼接觸Photoshop的路徑比較特別。大學時期因為一場車禍讓他必須長期在家休養,從未受過美術訓練但熱愛畫畫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Photoshop,「那時候無名小站很風靡,有些前輩創作者像我是馬克、彎彎都在上面做自己的圖文創作。」微疼心想自己也許也能試試看,而當年Photoshop自學的他已經進化成PS老手,從PS畫圖到影片製作,拓展出更多創作上的應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驚訝,我Youtube上的動畫影片都是在PS完成的。」

儘管有不少人推薦過他用其他軟體,但微疼始終認為Photoshop是最直觀也最好調整細節的,工作室的所有夥伴也都非常熟悉這套軟體,在溝通過程中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只要打開PS示範就能讓大家馬上理解,「我覺得PS已經不是工具,而是一個語言了。」
提案雙神器:Photoshop與Illustrator(13:31)

顏伯駿接著分析 Adobe 兩套重要的軟體:Illustrator跟Photoshop,許多學習設計的人在初初接觸繪圖軟體時,「就像戴上分類帽一樣分成Illustrator派跟Photoshop派,這兩種人是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 前者是向量繪圖軟體,像工程圖一樣非常理性;後者則接近畫畫的原理,有PS筆刷、圖層和色調等功能可搭配使用。雖然設計師們對於習慣使用的軟體各有鍾愛,但Adobe在跨軟體、跨平台的高度整合性,現在不論是PS轉AI,或是反之,都能輕鬆跨軟體操作,是他認為非常優異又親民的特點。

「我做所有的簡報一定都是從Photoshop和Illustrator開始。」顏博駿分享他與團隊在向客戶提案時會做PS mockup,讓客戶看到Logo在不同介面上的呈現,除了提供客戶意想不到的創意,更要透過圖面證明你怎麼實現它。「下一個世代,應該是人人都會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不只是設計系,而是所有的企劃、專案都會用。」
保持初衷?不!別再說那些熱血的話(28:18)

節目尾聲談到兩位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多年,除了有一路陪伴他們創作、成長的Adobe,他們持續投入的動力是什麼呢?微疼坦承他過去在演講中常用熱血的話鼓勵其他人,「可是我後來發現什麼初衷都是屁啦,」他笑說自己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別的擅長的技能,「我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這輩子我可以做好的就是這件事了。」
顏伯駿也提到自己不想再對人說「保持初衷」,設計產業裡的每個崗位都有不同的挑戰,到處都會遇到挫折,但要思考那個挫折是否有跟成就感達成平衡,「如果沒有的話,你就要換個路走。」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不斷突破難關、維持品質,如同他們多年來的累積都是最好證明了。
☞ 現在就訂閱 Adobe Photoshop,開啟你的創作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