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的世代》:我們是正在自我實現,還是正在失去自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是誰」這個問題,會不會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它或許只是體制下的產物,但我們倒可以藉由這樣的質疑,好好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總會有人試圖描繪每個時代的轉變,戰後經濟復甦的那一代,是刻苦打拚的世代,人們從大家庭走出、各自奮鬥,家庭人口改變,走向小而精緻的結構。由這樣的家庭所教養出的第一批子女,正是目前40歲以下的世代,這樣的世代成長於一個教養更加個人化、經濟也較穩定的背景,又會養成什麼樣截然不同的個性呢?
《愛無能的世代》一書的作者正是30多、接近40歲的年紀,經歷過東西德統一的過程,與我們同樣處在一個政治經濟改變的背景。他做著年輕人喜歡的工作:廣告、藝術總監、作家,也開過唱片公司,感情就和大半同世代的人一樣始終在尋尋覓覓。他筆下的柏林年輕人,雖然距離我們看似遙遠,但在成長上不同以往的得天獨厚、面臨經濟市場全球化的挑戰,內外在的困惑、壓力,卻和我們非常相似。
書中關於年輕人如何在廣袤世界中自處、新世代對愛情的笨拙與嚮往,都是很切身也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以年齡來說可算是愛無能世代的人-這幾年同樣在書寫與瞭解的主題。由於這本書,是由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部落格中對青年日常的各種觀察和辯證所集成,不像一般早已定好主題的書籍那樣聚焦,我會大致分成個人(愛己)和愛情(愛人)兩篇,引用他所提到的內容佐以個人經驗來聊聊,探討我們如何看待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疑問、瞭解環境對我們的作用,以及我們還可以思考些什麼、甚至做出什麼改變。
我們將一切投注在「實現自我」這項龐大計劃上,工作不過是其中一個細節。我們不間斷地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將自己經營成一個品牌。
我們處在一種持續自我優化的狀態中。我們知道一切都可能變得更好,直到完美為止。問題只在於,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地步。
-米夏埃爾.納斯特
大概從國二升國三開始,我的自我表現欲逐漸展露。我不再滿足於只是在學校成績排名中的數字,畢竟除了這個數字的排序以外,我和我的同學幾無二致。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剪著一樣的髮型(當年還有髮禁),國中生所接觸的世界,能聊的話題也很簡單:昨天電視演了什麼、最近新出了什麼東西、隔壁班的誰誰好像喜歡你之類。那是個家庭差異在學校裡看不太出來的時期,頂多知道某些同學用的東西比較貴而已,更別說那個自我型塑迷茫期的年紀會有什麼個人風格了。
於是我把腦筋動到社團活動上,自己在校外店家貼傳單,組了一個成員年齡從14歲國中生到25歲社會人士的社團,瞞著家長老師偷偷活動。念高中的時候開始嘗試辦全國性的展覽還有參與政府藝文,一直持續到上大學為止。後來想想,這可能也是我對升學主義的一種反抗,一種出於本能的、想要脫離人類集體對「學生」的框架和期待所做的反動。
跟不同年齡層共事的時期,或許給了我一些自以為特別的滿足。上大學後由於原本大學生在玩的社團活動已經體驗過,我反而回到課業這個過去一直不太想面對的東西上,認真對待學習這件事。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養成書寫的習慣,觀察並記錄自己對人生的各種疑問和推論,成為今日書寫的養分。
人們常說,網路加速了我們和父執輩的差距。過去我也深信如此,我們之所以更在意自己的獨特性、更習慣直接地(或在老一輩眼中是無禮)表達自我,是因為資訊爆炸後,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更廣大的世界,而不受限於其他人告訴我們的觀念-這聽起來似乎合理。然而,為什麼明明應該收穫更多、獨占更多愛的我們,卻更常討論「寂寞」或「空虛」呢?
我跟很多同世代的人一樣,網路讓我們染上了資訊焦慮,一切都變化得如此之快,媒體也告訴我們:若是你不繼續精進,馬上就會被取代。於是我們疲於閱讀更多、尋求更多的「獨特性」,在Instagram跟Facebook上秀出各種手藝、品嚐各方美食,以不斷傳達「我很棒!我很棒!」的呼喊。但當圖文作家或詩人在深夜上傳一篇篇厭世文時,又覺得說出我們心中的悲涼。

當每天來點負能量、厭世哲學等臉書粉專都有數十萬人追蹤時,「厭世」似乎已經是世代共感。厭世代來臨,我們又窮又忙,該如何看見未來?此圖為關鍵評論網2017年的系列報導《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具體地呈現厭世代的生活與工作樣貌,以找出解套方法。
有時候我真心懷疑:「空虛」會不會才是這個世代最傑出的產物?我們的父母是不花心思討論它的。如果告訴他們:「我好空虛喔!」他們可能會翻個白眼、並回說:「你就是吃飽太閒了,趕快去多賺點錢好嗎?你現在才22K以後怎麼成家?」即使不想成家,養老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上一輩來說,「生活」並不綁定「自我實現」。不是他們不會空虛寂寞,而是他們比起自我懷疑,更專注於眼前與角色責任上,只要扮演好職工、父母、兒女的角色,就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過去的環境也確實如此。但我們恰恰相反,與其跟我討論身為子女的責任,我可能更先詢問「我」是什麼?我要什麼?於是我們扮演的角色以及成熟的時間,也在這樣的自我懷疑中延後了。
30幾歲才開始工作、40歲之前都在換工作、50歲創業的人愈見普遍,但總覺得有種匱乏感,這或許也和環境變化太大有關。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一切都還很傳統,我們接受上一代的教育、過著簡樸而鄉村般的生活,那是個街坊鄰居都互相熟識的環境;但當我們畢業後,「社會」的範圍已然從一個島國(或一個城市)擴展為全世界。拜資訊科技的進步,大環境對我們的個性、能力的要求,一下子跳換了一個性質不同的情境,但我們的人格塑造仍在上個世代,迷惑也因此產生(當然也是有人樂於擁抱新事物)。
24歲那年,我整個人陷入無法解釋的低潮。照理說我的學生生活非常豐富、成績也不錯,出社會換了兩份工作都十分順利,第一次面試就上了從小喜歡領域的大公司,做著我能想到最有創意的職位。中間完全沒有待業,簡直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的美夢人生。但是當我發現實際工作和我期待的不一樣的時候,我好像突然從一條走了好幾年閃亮亮的紅毯上,姿態醜陋地摔一大跤的感覺,儘管旁人根本不認為。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