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憲的方向,取決於安倍晉三與「戰後和平主義」的對決

日本修憲的方向,取決於安倍晉三與「戰後和平主義」的對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前世今生來看,就算安倍晉三修憲採取多麼迂迴的策略,最終還是免不了要與最大的對手「戰後和平主義」一戰。

在日本10月23日剛結束的國會大選中,安倍晉三率領的自民黨拿下了過半的席次,加上盟友公明黨,更是橫掃三分之二的席次。但比起安倍晉三是否有可能連任總理,更重要的問題恐怕在於安倍晉三在掌握國會的絕對多數後,打算推動什麼樣的政策?

其中讓國際關注,更讓安倍晉三心心念念的,恐怕就是與「日本憲法第九條」相關的修憲政策。日本現行憲法跟世界各國最大的差異,便是來自於在憲法第九條規定:

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這條規定雖然讓日本憲法博得了「和平憲法」的美名,但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既然憲法規定日本不應該保有軍隊、行使武力,那負責防衛日本國土的「自衛隊」究竟有沒有違憲?而自衛隊的任務與軍力究竟應該維持在什麼範圍內,才算是合憲?

另一方面,在日本右派人士的眼中,日本放棄武力並不是基於什麼高貴情操,而是屈於國際壓力下的權宜之計。但這樣的做法讓日本長期受限於美國主導的安保體系,導致日本無法在外交、政治上自立,成為真正的「正常國家」。

我們接下來先就花點時間,看看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前世今生。

「和平憲法」的創立,是為了拯救昭和天皇

談到「憲法第九條」的創立,就必須談到二戰日本投降之後與駐日盟軍司令部之間的折衝。根據半藤一利在《昭和史》一書中的記述,當時代表駐日盟軍司令部的美軍將領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從1945年9月27日開始,曾陸續與昭和天皇秘密會談11次(斷斷續續到1951年4月15日)。這11次會談的內容雙方約定不對外公開,但日後麥克阿瑟在回憶錄中公開了部分內容;而參與的通譯與美方檔案也在日後陸續釋出。

雖然完整內容還是不清楚,但在麥克阿瑟的回憶錄中,提到在第一次會談時,昭和天皇自己提出願意承擔一切戰爭責任。昭和天皇自願負責的發言讓麥克阿瑟對昭和天皇大起好感,會面後更親自送昭和天皇回到座車。

但這時以二戰時殖民地與本土曾遭受日本攻擊的英國、澳洲,以及矢志輸出全球共產革命的蘇聯為首,要求審判昭和天皇,甚至將他處以絞刑的國際輿論也持續向駐日盟軍司令部施壓。對昭和天皇有好感的麥克阿瑟,暗示日本政府應該主動在修改憲法上面作出讓步,增加保住昭和天皇的正當性。

例如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發表天皇是凡人而非神的《人間宣言》,便是由駐日盟軍司令部主導,經過昭和天皇首肯後下詔發表。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日本政府也找來以松本烝治為首的憲法學家組織「憲法問題調查委員會」討論修改憲法的問題。

Kijuro_shidehara
Photo Credit: 幣原平和財団 @ public domain
提出日本和平憲法概念的首相幣原喜重郎

就在上述前提下,1946年1月24日,日本首相幣原喜重郎跟麥克阿瑟的一次歷史性會面,誤打誤撞的促成了「和平憲法」的誕生。根據幣原喜重郎的秘書大平小姐回憶:

(幣原)以事先想好的在世界上不擁有戰力這種理想論開始,接著談到讓這世界不再有戰爭,除了放棄戰爭之外,想不出還有其他方法。豈料此話一出,麥克阿瑟突然站了起來,以兩手握著幣原的手,熱淚盈眶地說;「言之有理!」幣原嚇了一跳。

在山市信一的《憲法九條》一書中談到,從麥克阿瑟日後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外交聯合委員會」上的發言來看,麥克阿瑟認為「是日本人自己決定將『廢絕戰爭』跟『去合法化戰爭』寫入憲法。」

我們可以想像,站在麥克阿瑟的立場,正在研擬修正憲法的日本首相,忽然跑來大談放棄武力,或許像是日本主動想將放棄武力入憲的表態。不知是否為巧合,在與幣原喜重郎會面隔日的1月25日,麥克阿瑟也向美國政府遞出了關鍵的報告,建議美國政府不要將昭和天皇列為戰犯。

但要是回到政府委託松本烝治等人所提出的草案來看,當時的日本政府根本沒有打算放棄武力的意思。不只如此,草案中甚至連主權在民之類的主張都不願意接受。得知日方草案內容的麥克阿瑟相當惱火,於是直接由駐日盟軍司令部草擬修改日本憲法的草案,在1946年2月12日向日本政府提出,並限日本政府在48小時內回覆是否接受以此草案為基礎修憲。

而在駐日盟軍司令部提出的草案中,便有一個月前麥克阿瑟與幣原喜重郎會面中提到的放棄武裝條款,這便是日本「憲法第九條」的由來。但將放棄武力入憲到底是幣原喜重郎的本意,還是麥克阿瑟的意思,至今仍是未解的歷史謎團。

第一個希望日本「重新武裝」的,是美國政府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會認為日本在戰後希望廢除和平憲法,是因為被美方壓制才無達成。但真實的歷史反而呈現了完全相反的走向。前面提到,日本憲法第九條的由來,源於麥克阿瑟與幣原喜重郎的一次會面,以及麥克阿瑟主導下,駐日盟軍司令部所提出的憲法草案。

但在1950年韓戰開始爆發前,美國政府的態度立刻有了180度的大轉變。在1950年5月18日,因應朝鮮半島危機的迅速惡化,美方任命特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希望說服日本政府重新武裝投入對共產主義的圍堵。但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自由黨黨魁吉田茂,則是堅定的反對重新武裝。

Shigeru_Yoshida_suit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反對日本重新武裝的首相吉田茂

吉田茂認為戰後日本應該成為「和平的通商國家」,因此與其將國家預算投入到軍費,不如全力推動經濟增長。據說在1950年6月22日吉田茂與杜勒斯的會談中,面對吉田茂「就算非武裝,我想靠著世界的輿論之力,日本的安全即可獲得保障。」的說法,杜勒斯留下了「好像遇到《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愛麗絲一樣。」不可置信的言論。

後來在經歷了五輪談判之後,吉田茂勉強同意會以重新武裝為長期目標,進行階段性的緩慢努力,並在美方要求下成立警察預備隊(National Police Reserve,日後自衛隊的前身),但堅持拒絕立即重新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