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石虎的路殺問題,目前也能夠運用演算法解決停車場裡的塞車問題,人工智慧能透過停車場裡的感應器掌握空位,來指引駕駛人前往最近的空位。
全球的人工智慧(AI)運算逐漸邁向成熟,越來越多廠商展示AI可以解決的各式方案,而台灣的AI科技不止輸出全球,也能用在保護在地瀕危的野生動物。開發AI技術的新創公司DT42今(27)日參加立委余宛如的直播活動,分享她們如何在自己家鄉,用AI技術保護野生動物,而這次要幫助搶救的,是台灣第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
來自台灣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DT42,名字取自小說《銀河便車指南》裡,一部叫做「Deep Thought 深思」的超級電腦,推敲出說生命的終極意義數字是「42」而來。DT42目前團隊13人全職,實習生3人,負責開發軟體、演算法,運用AI運轉解決生活問題,其中也包括了像這次保護石虎的公益性質合作案。
台灣的石虎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南投淺山區域,過去除了濫捕、毒殺,石虎最近的天敵,是開車的人類。年輕的石虎在尋找地盤或是覓食時,穿越道路而遭撞死,全台灣現在估剩不到500隻。
今年9月,彰化縣23年來第一次接到石虎出現的消息,但卻是路殺的通報,該隻石虎已遭路殺,令保育人員難過不已。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臉書粉絲頁也指出,今年10月份就累積共10起的石虎路殺紀錄,雖然事發地點附近就有呼籲駕駛人放慢速度的標牌,但還是發生了這樣的憾事。

防止路殺,人工智慧先做功課學辨識石虎
DT42的共同創辦人楊琬晴(Tammy)表示,當初接到路殺社的邀請,希望透過DT42的資料分析平台,能夠掌握石虎的移動,再將機器部屬到石虎常出沒的山區道路上,提醒駕駛人前方有石虎出沒,避免再次發生車禍的意外。楊琬晴說,這樣的做法不只是保護石虎,同時也保護開車的人類。
不過,要如何定義一隻石虎?石虎的耳背是黑底白斑、臉上有從從眼頭延伸到額頭的白色條紋,身上也有特殊的塊狀斑點,看起來和貓很像。楊琬晴笑說,即使是人類,都很難區分石虎和家貓的差別。
人工智慧要如何學習辨識?楊琬晴舉例,系統首先需要學習掌握動物的特徵。以狗來說,狗平常的耳朵是豎立起來的,但如果遇到驚嚇、耳朵下垂,又是另外一種樣子。再加上躺臥、趴下這些不同的姿勢,AI要學習記憶的功課其實很多。

為了讓AI能夠學習石虎的特徵, DT42從國立中興大學、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回傳的石虎影像資料,進行資料處理,發展出辨識石虎的演算法。

而這樣的方式,同樣也能應用在其他的保育類動物,像是鼬獾、 白鼻心等動物,余宛如就指出,或許也能運用在保護屏東因台26線開闢之後、路殺率上升到3成以上的陸蟹。
不過有網友提問,如果石虎被樹葉遮蔽住了,AI還能辨識得出來嗎?研發總監陳嘉臨(Jocelyn)坦承,雖然現在的技術可以掌握石虎特有的特徵,訓練AI能夠在石虎出現時偵測出來,不過石虎的動態豐富,仍然有部分是無法偵測出來的。她表示,因此資料必須不斷累積,訓練出來的模型才可以越來越準確。

資料像是燃料,有燃料才能發動新創引擎
除了保育石虎,AI也能應用在改善生活的許多面向。楊琬晴舉例說,像是香港,就有新創公司利用港鐵(MTR)的溜冰場、商場數據,改善溜冰場的安全措施,也能協助分析商場的熱點。而DT42目前開發的自動標註工具,也能透過停車場的攝影機與感應器收集資料,AI經過學習後,能掌握停車場裡車輛的出入狀況,指示駕駛人前往最近的空位,調整讓停車場的動線優化、解決塞車的問題。
不過為了訓練AI、開發新的演算法,往往需要在短時間收集大量的數據資料,也因此資料的開源對像是DT42這樣小規模的新創公司來說,非常重要。
陳嘉臨說,銀行和公司常舉辦黑客松,討論出來的程式和技術,卻在活動結束後無法繼續被使用,這是很可惜的。她們說,如果台灣能有類似像美國Kaggle這樣的資訊平台,鼓勵產業界開放資料,由政府來輔助訂定以及轉換資料格式,有共同的格式,對於未來的 AI 發展會相當有幫助。
Kaggle是一個資料共享和數據分析的平台。企業和研究者可在平台上發布數據,統計學者和數據挖掘專家可在其上進行競賽以產生最好的模型,或許是看上Kaggle 所掌握的產業資源,Google今年3月收購了Kaggle。
楊琬晴表示,市場變動很快,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提案,還有人希望可以在嬰兒床旁架設攝影機,收集寶寶的哭聲資料,分析哭的原因。楊琬晴說,目前有各式各樣的應用,不過是不是真的可行、哪些有商業價值,都還需要觀察。
「我們設計產品,就是要解決問題。」DT42說,希望未來,政府能協助更多的開放資料,讓更多的新創公司能擷取資料、發展技術,做更多的測試,讓人工智慧,未來也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新管道。
以下可觀看直播影片:
相關文章: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