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上,科學研究成果僅發現阿美族人有較高比率的米田堡血型,但不代表所有阿美族都具有米田堡血型,米田堡血型也可以出現在不同族群的人身上。
從「相關性」推論到「因果關係」,對科學研究而言往往是困難且不容易證實。台灣90年代之後科學研究與報章雜誌開始將「原住民基因」所導致的疾病與行為形成某種關聯。從「原住民的酗酒基因」、「原住民的痛風基因」到「原住民運動基因」等等,特別是媒體再現科學研究成果的過程,不但將複雜的機轉化約到基因來理解,簡化、誇張的標題也容易加深社會大眾的誤解。
在科學的邏輯下絕對沒有科學家能夠宣稱有單一的原住民酗酒基因、痛風基因、運動基因等等,有時這些缺乏驗證的「虛構相關」更會帶來種族主義負面的效果。兩個強調種族間「虛構相關」的著名迷思,分別是黑人體育和智力能力的迷思。這種以生物決定論的取徑,強調黑人體能較好,但智力表現較差,都已被證實是一種需要反省偽科學下的種族歧視。
社會學家Alan H. Goodman(2000)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用基因變異來解釋種族差異,犯了兩項謬誤。首先,認為基因是決定行為和生物上差異的主要原因,導致了一種「基因化」(geneticization)的謬誤。其次,相信種族間的基因差異是真實的,且可被用來解釋不同種族在疾病上的差異,形成了「科學的種族主義」(scientific racialism)與一種「種族化」的謬誤,因而將種族概念的顯著性極大化,忽略某些行為特徵、疾病背後更複雜的環境因素與政治經濟過程的影響。

結語:對原住民不同的秉賦 要有更多元的想像
面對科技帶來的新變革,晚近科學界與人文社會科學界都強調生物過程受到社會環境所形塑,以及社會過程也會受到生物面向影響,基因vs.環境,先天vs. 後天這並不是二擇一的對立命題。例如,非裔美國人有世界最高的高血壓發病率,這個現象一向被認為與遺傳有關。公衛學者Michael Klag等人發表的一項經典的流行病學研究,更是發人深省。Klag等人(1991:599-602)指出,美國黑人的膚色越深者,得到高血壓的機會越高,但這並不是源自生物學或基因的原因,而是由於這些人取得工作機會、升遷管道、房屋居住等良好社會資源的機會較少,使他們承受較大的壓力,因而造成了表面上看起來純粹是生物性因素的結果。
在美國,膚色越深的人越難獲得稀少而珍貴的社會資源,中產階級的黑人往往比中產階級的白人承受更多的壓力。Klag等人的研究顯示,在所謂「種族」的現象上,生物的和社會的因素無法分開。種族做為社會階層不平等,這些結構運作結果所產生負面的後果,往往更不利於健康,但這些後果卻可能僅僅被當做生物性的現象來解釋。
從日治時期以來,「生蕃」被當成飛禽走獸,並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地位。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開始積極同化與教化原住民。1980年代,黨外運動與原住民運動結合而相互支持。此後原運在台灣追求民主、本土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80年代後,隨著原住民族群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原住民爭取正名。原住民正名運動終於在90年代獲得官方的回應與各界的支持,於是山地人、番等歧視性的指稱逐漸被放棄。
1994年國大修憲,正式通過了「原住民」的名稱。原住民與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在1990年代以來,被並列為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之一。透過原住民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角色,進而重塑台灣史觀,成為台灣主體性發展的重要部分。這也是為何台灣總統就職、重要國宴與這次台灣舉辦的世大運等國際型的活動,原住民逐漸成為彰顯台灣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徵。
台灣原住民從過去被污名的認同下「酗酒基因」、「痛風基因」到世大運讓國人讚嘆的「運動基因」,也許未來會有更多原住民在「科學」、「工程」、「經營管理」、「藝術設計」的天分會被發掘出來,並在國際舞台發揚光大。重點是,過去在台灣窄化的升學路徑中,在運動競技場上為國爭光,成為原住民有限向上流動的方式之一,這樣刻板的想像與僵化的教育體制,也限制了原住民充分發揮其他潛能與成就的可能性。我們必須用心思考的是,在未來原住民教育、養成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能創造更多良好的制度環境,讓原住民不同的秉賦,都能得到充分的栽培與發揮。
註解
[1] 見Broadberry and Lin(1999)
[2] 見Hsu et al.(2013);許淳欣(2017)。
[3] 見Hsu et al.(2009);Hsu et al.(2015);許淳欣(2017)
參考資料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98,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Statement on “R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0(3):712-713.
- Bradby, Hannah ,1995, “Ethnicity:Not a Black and White Issue. A Research Note”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7(3):405-417.
- Broadberry RE and Lin M.,1996,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III (Gp.Mur) Phenotype among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Transfus Med 6(2):145-148.
- Duster, Troy, 2001,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Revolution in Molecular Biology. Pp. 213-226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ology, edited by Judith. R. Blau. London and New York:Blackwell.
- Feldman, Marcus W., Richard C. Lewontin and Mary-Claire King , 2003, “Race:A Genetic Melting-Pot.” Nature 424:374.
- Fausto-Sterling, Anne , 2004, “Refashioning Race:DNA and the Politics of Health Care.” Differences:A Journal of Feminist Cultural Studies 15(3):1-37.
- Goodman, Alan H. , 2000, “Why Genes Don’t Count for Racial Differences in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0(11):1699-1702.
- Hacking, Ian, 2005, “Why Race Still Matters.” Daedalus 134(I): 102-116.
- Hsu et al., 2013, “Assessing the Frequencies of GP.Mur (Mi.III) in Several Southeast Asian Populations by PCR Typing.” Transfus Apher Sci 49(2):370-371.
- Hsu et al., 2009, “Miltenberger Blood group Antigen Type III (Mi.III) Enhances the Expression of Band 3.” Blood 114(9):1919-1928.
- Hsu et al., 2015, “Expedited CO2 Respiration in People with Miltenberger Erythrocyte Phenotype GP.Mur.” Sci Rep 5:10327.
- Klag, Michael J. et al, 1991, “The Association of Skin Color with Blood Pressure in US Black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JAMA 265(5): 599-602.
- Lewontin, Richard C., 1991, Biology as Ideology:The Doctrine of DNA. NY:Harper.
- 蔡友月,2014,〈基因科學與認同政治:原住民 DNA、台灣人起源與生物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台灣社會學》28: 1-57。
- 蔡友月,2012,〈科學本質主義的復甦?基因科技、種族/族群與人群分類〉。《台灣社會學》23: 155-194。
- 許淳欣,2017,〈許淳欣/阿美族運動員為何那麼強?談米田堡血型裡的秘密〉。報導者。取用日期:2017/10/02。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從影業小編到台灣變色龍,UG is hot with Photoshop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做最精彩的你自己」的白靈、跨年大唱 First Love 主題曲的白冰冰、手機桌面幸運女神美輪明 —— UG is Hot,那個總是出現在大樓屋頂上的人緊追時事梗,彷彿他的衣櫃裡有無限的道具隨手捻來都能搭上。充滿 B 級感的變裝加上高超的 Photoshop 技巧,讓一個人以千百種人設亮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時身為平凡上班族的 UG 是怎樣煉成社群百變女王的,而他最愛用的 P 圖小撇步又是哪些呢。
從「過氣網紅」到「最快的變裝民眾」
許多人認識 UG 是因為他 2009-2010 年 cover 少女時代的精湛模仿,當時甚至受邀上韓國綜藝節目《Star King》與偶像相見。在 15 年前,所謂「網紅」一詞還未被廣泛使用的時候,那年還只是個大學生的 UG 用他的熱情示範了追星的極致,並在社群網路上發酵。不過 UG 並沒有選擇走上演藝之路,如今回看往事直笑說自己是「過氣網紅」,他反而在近年不斷透過變裝「成為」各種偶像,反映時事的速度堪稱「最快的變裝民眾」。
「我變裝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小學時迷戀美少女戰士華麗的變身,加上看綜藝節目中反串藝人帶來的娛樂效果,「我覺得這個東西我好像做的來,而且與其被大家說你『有點娘』,不如把它轉換成一個表演的形式,就會變得很光明正大。」UG 不只自己表演,也帶著同學在兒童節大會上跳徐懷鈺,從小就展現自信光芒。
社群在走 Photoshop 要懂
若從很早就在 Instagram 上追蹤 UG 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他從某個時期開始,照片中的場景從居家環境大量轉換到一個大樓的頂樓——那正是 UG 任職電影發行公司的頂樓。「我剛進公司老闆就知道我會變裝,有次《穆荷蘭大道》特映會老闆就提議我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讓觀眾可以來合照,」UG 聊到公司很支持讓他很合理地時常扮裝,「讓我覺得哇原來這在一個 30 幾歲的上班族身上是件被鼓勵的事。」也因為如此他對變裝愈來愈認真,也開始用變裝的形式參加同志遊行等等的公眾活動。
平時的 UG 除了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之外,也時常利用 Photoshop 製作工作所需的宣傳素材、電影周邊等,「我們三不五時就要拍一些商品照,公司頂樓剛好很漂亮就會上去拍。」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學了各種影像處理的軟體,「Photoshop 還是最直觀的!」UG 說在電影發行公司當小編,幾乎每天都會用到 Photoshop,不管是 banner、gif 動圖還是小型印刷品通通都可以用 PS 搞定。
看我 Photoshop 三十六技
社群上火熱起來的事件通常是沒有預告的,但 UG 總是能抓住這些時事梗的精髓,他對於挑選變裝的角色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通常以我自己喜歡的影視或音樂作品為主,時事的話,除了社群上的熱度之外,我也會選擇有很明顯特徵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仔細看 UG 每次扮演不同角色,神情絕對都是最到位的。
不僅變裝角色多元,UG 的 P 圖技巧也是三十六技各種搭配!在這次採訪中 UG 回歸初心,化身成他的變裝啟蒙「美少女戰士水手月亮」,並且首次公開分享了幾個在後製變裝照片時最愛的 PS 祕技!

首先是修圖最經典招式:去背!Adobe 推出了「物件選取」工具讓去背變得超簡單,只需要開啟圖檔點擊「物件選取」,Photoshop 就會自動辨識畫面中的關鍵物件,不到 10 秒就幫水手月亮去背完成。接著 UG 使用「色相/飽和度」調整功能,增加漸變疊加與外光暈,把水手月亮變得閃閃發亮。下一步在背景加上星空圖案與不同 pose 的水手月亮之後,UG 到圖層區調整不同物件的「混合模式」,選擇「濾色」然後調整「透明度」,只要簡單拉動一下就能讓水手月亮與星空自然地融合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人生沒有侷限
在今年大港開唱的演出者介紹裡,UG 被以「台灣變色龍 aka 屋頂皇后 aka 變裝民眾」這個串超長的頭銜介紹,這三個稱號似乎點出了他被大家記憶的不同面向,包括從最早 cover 少女時代紅到韓國,一直到公司頂樓的精彩變裝。
這些年來 Photoshop 陪伴著 UG 不斷超越,不斷成為那個最精彩的他自己,「變裝對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除了成就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創造了更多的連結,」如同在性別運動中的站在最前排、最吸睛的變裝皇后們,「變裝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鼓勵很多可能到很多對自己的狀態還不是很了解的人。」採訪尾聲,我們問 UG 下一個角色會扮誰?他笑說還不知道,「但一定是好玩的!」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無法侷限,Photoshop提升你的創意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