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類學》:生男還是生女,多生還是少生好?

《童年人類學》:生男還是生女,多生還是少生好?
Photo Credit: Cobr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撫養、遺棄或者摧毀一個新生兒的決定不只受到當下的考量所支配。生育行為可能受到許多不同的信念驅動,這些信念確立了「理想」的家庭規模,也設定了男孩與女孩的相對價值。

牙買加也有類似的情形,女性的就業率高於男性,男性則是被視為惹麻煩的討厭鬼。這種態度造成了對於女兒的偏好,並且導致兒子的存活率比女兒低了許多。類似的結果也可見於美國:「家庭年收入低於一萬美元或是家裡沒有成年男性的女性,為女兒哺乳的時間平均比兒子多出五.五個月。」

謀生模式一旦改變,也可能影響女兒或兒子所受到的偏好。穆科戈多族是克朗克所研究的一個東非族群,生活型態從狩獵採集轉型為和鄰近的馬薩伊人相同的畜牧方式。不過,由於穆科戈多族是新手,因此他們的牲畜都很小,男性也難以取得支付嫁妝所需的牛隻。另一方面,穆科戈多族的女性則是在牛隻豐碩的馬薩伊社群裡相當搶手,因此是為家庭帶來財富的管道。

由於這個原因,性別比例已出現嚴重扭曲,因為女兒接受哺乳的時間比兒子長,而且父母也比較願意讓女兒接受醫療照護。不過,祖先的文化仍然深具影響力,「儘管他們呈現出這樣的行為表現,但穆科戈多族大多數的母親仍然宣稱自己偏好男孩」。對奈特西里克人(北極地區的狩獵採集者)而言,孩子的出生可能會引發父母雙方的衝突。理想上,性別比例應該相等,可是父親偏好男孩,因為男孩長大後會成為他們的幫手,而母親則是以同樣的理由偏好女孩。

謀生模式也對父母偏好的子女人數有所影響。對於在喀拉哈里沙漠擇地而棲的孔桑族而言,兒童是個負擔。兒童在青少年期以前都無法在那種嚴苛的環境中自立,而是不斷受到懷抱或背負,並且隨時都可獲得哺餵:一個小時可能哺餵數次,夜裡也不停歇。嬰兒備受寵溺,從不受到懲罰,而且斷奶時間由他們自行決定。因此,兩次妊娠間隔時間相當長,可達四年之久。

阿契族同樣經常必須跨越艱困的地形,孩子只要一放在地上就可能立即遭遇危險,所以孩子在五歲以前都不會「戒掉被人背負的習慣」。根據計算,他們的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是三年多一點。相較之下,東非另一個叫做哈扎人的搜食社會,居住的地區則是兒童從小就能夠自立,所以對父母造成的負擔也遠遠輕了許多。他們兩歲半就斷奶,三歲開始就會被單獨留在營地裡,而且經常受到母親的嚴苛對待。

在中非,研究者以系統性的方式比較了同一地區的搜食者與農夫。使用波非語的搜食者遵循孔族的模型,嬰兒總是由母親與父親隨時背負或懷抱,一哭就會受到安撫或哺餵,而且可以到三至四歲以後才自行斷奶。兒童受到充滿鍾愛與尊重的對待,藉此為他們做好準備,讓他們日後能夠融入那個以合作網獵做為首要謀生策略的平等社會。

另一方面,使用波非語的農夫則是通常不會那麼快回應嬰兒的哭鬧,也比較會把嬰兒交給年齡大一點的兄姊照顧,並且經常在言語或身體上對兒童施虐,把他們當成農場工人對待,而他們實際上也在不久之後就會成為農場工人。波非族(農夫)母親「在乳頭塗上紅色指甲油,並且(或者)裹上繃帶,造成有如傷口般的模樣」,藉此展開斷奶過程,而可能在孩子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即告完成。

不意外,「波非族搜食族群的父母批評他們太早對孩子斷奶,指稱農夫的孩子斷奶的時候哭得非常頻繁」。這項比較性研究的結果非常近似於先前的另一項研究,比較的對象是東非的阿卡族搜食者及其從事農耕的鄰居恩甘杜族。農夫以優勝劣敗的態度看待子女,似乎合乎他們所處的那種地位差別鮮明的競爭性文化。

這兩種相互競爭的策略(或者稱為取捨),一種稱為「生存」,也就是父母(通常是搜食者)對於相對少數的子女投注大量心力;另一種稱為「生產」,也就是投注比較少的心力,但生育許多嬰兒,於是其中有些必然會存活下來。

baby-539968_640
Photo Credit:froot CC0

比較有可能看見第二種策略的地方,就是母親必須到遙遠的田地工作,孩子交由村莊裡的兄姊或祖母「看管」比較方便,而且孩子也從很小的年齡就能夠幫忙做家事、耕田以及放牧牲畜。此外,馴化的糧食與食物製作準備的選擇也有助於創造合適的「斷奶」食品。多貢族(馬利)農夫是「生產」策略的典型例子。他們的兒童受到的滋養極度貧乏,以致許多都不免挨餓。

婦女幾乎隨時都處於懷孕狀態,可是有一名婦女在生下第九個孩子之後偷偷服用了避孕藥,她的丈夫就以為她進入了更年期,而隨即娶了另一個比較年輕的妻子。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孔族在一九七○年代捨棄四處遊蕩的生活方式,而定居下來以耕作與畜牧維生,他們的生殖策略也隨之改變。

克蕾茉從事了一項比較,一方是三個南美洲搜食遊群,其中的兒童到了十八歲仍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熱量仰賴親人供應,另一方則是馬雅的農耕村莊,其中的:

年輕男女早在離家並且自己成立家庭之前,就已停止經濟上的依賴,並且達成正淨生產值。女性在十二歲就達成正淨生產值,平均結婚年齡為十九歲……男性在十七歲達到正淨生產值,也比二十二歲的平均結婚年齡還早。

南美與中美洲有兩種互為對比的生殖模型。馬雅人注重生育許多子女(不論性別),馬奇根加族、皮洛族與阿契族則是顯然比較注重生育上的節制。不過,不論哪一種策略居於首要地位,父母都會採用墮胎與殺嬰的方式除去不要的子女,也必定有許多習俗的目的在於保存父母想要的孩子。

促進生存

一般都認為嬰兒要胖才健康。

誕生於米央杜的﹝博內拉泰族﹞兒童有超過百分之六十都會在三歲前死亡……這項嚴酷的事實可能反映於父母對待嬰兒的態度當中。父母在嬰兒頭三年的主要目標是保住他們的活命;濡化的要求很低。

在這一節裡,我們抽樣檢視許許多多為嬰兒照顧提供支撐的習俗。一套習俗支持長期持續哺乳,不但可為當前這名嬰兒供應營養,也可延後懷孕時間。塞倫提出了一套理想嬰兒哺餵方案的模型,包括在生產後立刻展開哺乳,好讓嬰兒能夠獲益於初乳內的免疫原,而且哺乳至少要持續十八個月,從六個月起開始補充適當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