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類學》:生男還是生女,多生還是少生好?

《童年人類學》:生男還是生女,多生還是少生好?
Photo Credit: Cobr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撫養、遺棄或者摧毀一個新生兒的決定不只受到當下的考量所支配。生育行為可能受到許多不同的信念驅動,這些信念確立了「理想」的家庭規模,也設定了男孩與女孩的相對價值。

不幸的是,極少有嬰兒享有這種理想待遇,甚至連已開發國家裡的嬰兒也是如此。達托加族(東非的畜牧族群)認為「初乳會為嬰兒帶來消化問題,因為他們認為初乳對於嬰兒的胃而言『太濃』」。不讓嬰兒吸食初乳也不是不尋常的現象。在一項針對五十七個社會所從事的調查當中,只有九個社會在生產之後不久就開始哺乳。

兩次妊娠間隔時間的長度是嬰兒能否存活的一項關鍵要素。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最低達三、四年是最理想的情形。在美國這個產科醫學高度發展而且飲食又富含熱量的國家,一項研究發現在前一個孩子出生後十八個月內生產下一胎的婦女,生下早產兒以及(或者)嬰兒遭遇「不良週產期狀況」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百分之五十。在村莊裡,早期斷奶即是將一種衛生、容易消化又營養的食物為其他可能完全不符合這些條件的食物所取代。由此造成的普遍結果,就是頻繁的腹瀉,以及伴隨而來的身體虛弱,從而容易遭到疾病與寄生蟲的侵襲。

結果發現,經常而且長期的哺乳以及允許嬰兒自由抓握乳房能夠增加泌乳激素的產生,從而降低懷孕的可能性。大自然促成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拉長的另一個方法,是由於流產、死產或嬰兒死亡而產生的產後憂鬱症。賓瑟指出,憂鬱症會提高皮質醇的濃度,導致母親慵懶嗜睡,而可能延後下一次的懷孕,讓她可以有機會重拾活力。

大自然延長兩次妊娠間隔時間的做法又獲得文化的輔助,因為有些文化禁止哺乳的間隔時間過長。二十四小時無休的經常哺乳行為能夠維持高泌乳激素濃度。夫妻在產後禁止性交的禁忌,對於拉長懷孕間隔時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斐濟,哺乳期間的母親必須停止捕魚活動,因為冷水會導致她的乳汁變酸。除了捕魚以外,她也應該避免遠離村莊,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她在嬰兒飢餓的時候不在場。她如果懷孕,嬰兒就可能會罹患一種叫做「save」的症狀,也就是雙腿虛弱無力。她如果忍不住誘惑而恢復性生活,她自己就可能會病倒。

惠特莫爾在曼丁卡族(塞內加爾)當中的報導人解釋指出:

我先把乳房提供給法圖,他握住之後,又交給瑟古,如此持續下去,依序點名了她的每個子女。由此可見,她的乳房不僅界定了她身為母親的角色,而且她的乳房也暫時屬於接受哺餵的嬰兒所有。

在甘比亞,一連串的嬰兒「擁有」乳房的概念又受到另一項概念的互補,亦即女人的年齡不採取線性的衡量方式,而是被視為一座生命的貯存庫,受到一次次的生產逐漸「耗竭」。

頻繁的哺乳也會伴隨對母乳品質的關注。舉例而言,卡里阿伊族告誡嬰兒的父母避免性行為,原因是精液會汙染母乳,尤其是嬰兒生父以外的其他男人的精液。哺乳與產後性行為的禁忌應當持續到孩子能夠描述「自己的夢境,或是大得能夠採集貝類為止……大約是三歲」。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其他地方,恩加族認為男人的精液是其戰爭魔力的元素之一。

這種強而有力的物質如果與母乳混在一起,可能會對嬰兒造成致命的後果。夫妻可以藉由分居以避免性交的誘惑。妻子可能暫時住在產屋或「躺臥休息屋」裡,或者隔離於自己的家中。在特羅布里恩群島,母親必須在這樣的隔離狀態下一直待到」膚色變得與嬰兒一樣白」為止。孕婦可以在生產前搬回娘家,在那裡居住一段習俗規定的時間。新生兒的父親可能會搬進男子會所;如果是在比較大的公共住宅裡,則可能把自己的睡墊從妻子的睡墊旁移開。

RTR41QZW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哺乳期間的母親如果懷孕,可能會遭到別人的嫌惡。格格族的年輕女性如果在哺乳期間懷孕,即可預期會遭到整個社群公開嘲笑,尤其是年長的婦女。儘管如此,哺乳期間的母親必定也會對疏離孩子父親的感情感到擔憂,所以其中必然存在相當大的壓力。在密克羅尼西亞的特魯克島上,「產後性禁忌一旦令丈夫深感挫折,即有可能安排他與妻子的姊妹或是兄弟的妻子性交」。中非的穆布提族搜食者沒有一夫多妻的選項,所以「沒有……和其他女人上床的禁令,尤其是與未婚女孩上床」。

當然,哺乳不是母嬰關係中唯一受到注意的面向。民族誌紀錄記載了許多文化傳統的例子,其目標都在於恢復母親產後的健康。舉例而言,馬來人的傳統觀點(在東南亞各地也相當普遍)認為懷孕是一種燥熱狀態,而一旦分娩之後,母親就會陷入一種危險的寒冷狀態。除了飲食之外,他們也會採取稱為「烘烤母親」的繁複步驟以恢復她的平衡狀態。

其他傳統則是突顯嬰兒的脆弱,並且敦促照顧者付出額外心力以保持嬰兒活命。在砂勞越的村莊裡,兒童「從不會受到體罰,以免嚇走他們的靈魂……﹝他們﹞必須受到細心照顧,直到四歲左右為止,因為他們到了那時候才會變得比較穩固」。

爪哇人認為嬰兒極度脆弱……如果嬰兒受到突然或嚴重的侵擾,例如巨大的聲響、粗魯的對待、強烈的味道……那麼他虛弱的精神防衛就會瓦解,於是隨時盤繞在母親與嬰兒身邊的惡靈(barang alus)就可能……導致他生病……對於嬰兒的照顧可以視為是阻擋這種危險的嘗試。嬰兒受到……溫柔而情感淡漠的對待。

「吵鬧」的嬰兒經常被認為是受到附身。在呂宋島上,治療這種現象的做法是以冒出濃煙的火為母親與孩子煙燻消毒。那些煙「會以預防的力量……遮蔽門窗」。孩子在長大之後如果生病,也會藉著焚燒他初次理髮所剪下的頭髮為他煙燻消毒。

在比較複雜的社會裡,生產後採取的預防措施可能發展得相當繁複。在日本,只有在確保新生兒看起來能夠存活下來之後,母嬰兩人才會離開外祖母的家。在首次到神廟祈福的「初宮參拜」之前,一系列於家中舉行的典禮能夠鞏固孩子的生命,因為「嬰兒的靈魂據信在這段時期還沒穩固紮根於體內,所以危險環伺」。

有不少儀式的目的都在於促進嬰兒的持續健康與成長,例如「湯初め」(第一次洗熱水澡)、「着初め」(外祖母送的新衣服),以及「髮そり」(第一次理髮)。在爪哇,一系列類似的儀式,例如兒童首次獲准觸碰地面,或是第一次理髮,也都在固定的間隔時間舉行,標誌嬰兒邁向「更穩固的生命階段」過程中的每一個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