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類學》:生男還是生女,多生還是少生好?

《童年人類學》:生男還是生女,多生還是少生好?
Photo Credit: Cobr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撫養、遺棄或者摧毀一個新生兒的決定不只受到當下的考量所支配。生育行為可能受到許多不同的信念驅動,這些信念確立了「理想」的家庭規模,也設定了男孩與女孩的相對價值。

整個村莊都會仔細監督新生兒的母親,並且認為自己有權指責及糾正她。實際上,這種監督機制可能把外來訪客涵蓋在內。凱芮爾和我都曾經帶著我們自己的子女到北俾斯麥海的波南島(海洋搜食者暨商人)從事田調,而我的經驗和她頗為類似:

我帶著我的兒子初次回訪……那些婦女隨即開始糾正我的行為,並且堅持要我……餵食我的兒子,幫他洗澡、穿衣,並且隨時以正確的方式背負著他。我如果沒有這麼做,她們就會很生氣,而且完全不接受任何藉口……婦女都會跑出屋子,叫喊著說我沒有把他背好,或是撐傘的角度沒有為他遮到蔭。

實用的忠告混雜了訴諸超自然的說法。曼丁卡族的母親必須向薩滿購買填充了「藥物」的羚羊角掛在腰間,以便在懷孕期間保護胎兒免於惡靈侵害。生產之後,他們也習於為嬰兒戴上各式各樣的護身符:「母親從生產地收集沙粒或土壤,也從火爐裡撿拾一點木炭碎屑,全部封裝在用獸皮縫製而成的護身符裡(boro),不久之後就會綁在孩子的手腕上。」、「在波非族當中……嬰幼兒都會佩戴魔法腰索、項鍊、手鏈與護身符,藉以保護他們免於……禁忌、巫術、危險的動物……以及寒冷的溫度所危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做法都以預防性的方式施用,假定所有的兒童都暴露於危險之下。「這種概念在東非普遍可見,也就是認為只要採取特殊的對待方式,即可挽救兒童免於其兄姊的死亡命運。」烏達克人會加強保護「古倫亞」嬰兒,這些新生兒的母親都未能保住前一胎活命:

把嬰兒帶出門的一般儀式是將他抱出小屋前門……可是﹝對於﹞古倫亞嬰兒……他們會在小屋的牆壁上特別開一個孔。古倫亞被人抱著走遍……村莊,依序放在每一座小屋的門前,由住戶給予他一些小禮物,例如一根玉米穗軸……這項儀式具有兩個重要主題……其中之一是這名嬰兒受到精心「引導」進入這個世界……另一個主題……是這名嬰兒乃是整個社群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為他的「拯救」或「收養」貢獻一份心力。

有些報告提及強化嬰兒健康的文化處方。嬰兒可能會受到按摩,理由包括刺激他們的生理發育乃至「安撫他們入睡」。曼丁卡族的祖母會替嬰兒按摩,促使其「身體做好準備,以便迎接未來所依賴的眾多照顧者」。不論民間的解釋理由為何,我們如果從新生兒醫學的研究進行推論,即可發現這種刺激確實有可能提高嬰兒的存活機率。

不幸的是,客觀的評估顯示許多習俗都缺乏效果,甚至可能有害。在下一節裡,我們將檢視受到文化許可而且目的在於診斷以及治療疾病的嬰幼兒照顧做法。

相關書摘 ▶社會容忍、數量驚人──幼童間的性遊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童年人類學(上下冊)》,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大衛.蘭西(David F. Lancy)
譯者:陳信宏

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作者從古埃及、希臘羅馬到今日的歐美、非洲、大洋洲、台灣等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方法,像是老人至上、或不把幼兒當人看,才是「普遍的模式」。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試圖把孩子養得更好。不過這些百年來發展出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僅占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其實它們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視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妨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地區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遠比父母還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因為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

童年人類學
Photo Credit: 貓頭鷹出版

講座資訊

第一場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童年人類學》x 媽媽人類學家的育兒之道

時間:2017/10/22(日)下午15:00-17:00
地點:河邊生活 Liv'in Riverside台北
與談人: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趙綺芳

我們邀請了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的人類學家趙綺芳老師來與我們跟大家分享「孩子」在人類學家田野調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類學視野如何幫助我們從「兒童」與「童年」,看見與理解我們是如何長大(報名資訊)。

第二場 如何讀懂孩子:尋找孩子情緒的脈絡

時間:2017/11/05(日)下午15:00-17:00
地點:竹風書苑(永樂座舊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6號)
與談人: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趙啟傑(幼教老師)

在本書中提到,有些文化因孩童年幼無法言語,把他們當成是半人半陰魂的中間物,或是當作被妖精調換了,所以才如此無法溝通甚至吵鬧。這場邀請到了專長於藝術治療,同時也是幼教專業的趙啟傑老師。邀請趙老師來分享現代孩童成長中遭遇到的情緒與問題。如何應對,以及與這本書的交會。

第三場 「是孩子生病還是社會不夠理解兒童?」談社會如何建構孩童與孩童的需要

時間:2017/11/18(六)下午15:00-17:00
地點:永樂座書店(新址,近台北市總圖。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一樓)
與談人:陳懷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曾凡慈(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石易平(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循著第二場的脈絡我們接著來問,當代有許多孩童被認為出了問題,像是自閉症與過動症。書中也提到,我們現在對「孩童」的認知,其實是緣於現代西方開始重視孩童後,不到150年間發展出來的。那所以這些孩童病症,究竟是孩童真的生病了?還是其實是我們不夠了解童年?

我們邀請研究醫療社會學與童年社會學的曾凡慈老師、時藝評老師來與我們分享,他們如何看待這本書中提的近代「怪異」社會與諸多文化中對待孩童的差異,以及現代社會中,「孩童」與「童年」是否遇到了甚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