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容忍、數量驚人──幼童間的性遊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為數多得驚人的社會,包括拘謹古板的峇里人在內,都容忍幼童之間的性遊戲。
文:大衛.蘭西(David F. Lancy)
性事
﹝孔族﹞兒童極為頻繁而且持續不斷地從事性交遊戲,以致……沒有「貞操」可以喪失。
他們講起這類故事……總是津津有味,描述充滿危險的求愛冒險過程……提及﹝烏達克人﹞男孩如何「像黃鼠狼一樣爬行」前往心上人的住處,而透過牆上的小洞與對方交換信物。
明顯可見,婚姻一旦沒有財產的伴隨,貞操也就無人在乎。
一九○四年,霍爾出版了第一部詳盡探討青少年期的著作。這部作品不但對心理學產生重大影響,對人類學也是一樣。諷刺的是,霍爾並不認為青少年期的「問題」來自於性慾的延緩或阻撓,而是懷著頗為拘謹的眼光,認為現代社會創造了一種「溫室氛圍」,導致性「成熟」受到加速。儘管如此,他卻認為青少年期對於全人類而言都是一段充滿壓力的時期,而且又受到個人初興的性慾火上加油。
米德在她的恩師鮑亞士激勵下,接下了這項挑戰而前往薩摩亞,研究「原始」的非西方社會當中的青少年期。米德後來斷定霍爾的看法錯了,青少年期的壓力是文化建構的結果,而不是奠基在生物構造上。她之所以這麼認為,原因是薩摩亞的青年面對性以及其他一切的態度都相當輕鬆自在。米德指出,此一反面例子就足以推翻霍爾指稱全人類一致的說法。不過,米德後來在去世之後也遭到了弗里曼的質疑。他的著作:《米德與薩摩亞:一項人類學迷思的製造與破除》,導致美國人類學界陷入了多年的紛爭。
弗里曼針對薩摩亞的青少年期壓力與受限制的性慾提出了多層次而且詳盡的證明文件,首先是最早期的旅行者在薩摩亞群島上寫下的報導。和米德描述的那種對於性的隨性態度極為不同,弗里曼描述了一種歷史悠久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貞操狂熱」,存在於薩摩亞以及整個玻里尼西亞西部:
稱為「taupou」的儀式處女盤據了具有高度社會重要性的地位,而且貞操在婚姻當中也受到非常高度的重視……年輕酋長會競逐為「taupou」公開破處所帶來的特殊聲望……如果無法提供新娘的貞操證明,就會遭到朋友極盡修辱之能事,罵她是妓女……新娘如果遭到揭露並非處女,她的兄長或甚至父親……就會持棍趕來了結她的性命。
弗里曼接著描述維多利亞時代的基督教傳教士引進薩摩亞的那種對於青年性慾的遏制,雖然不那麼引人注目,卻仍然普遍可見。舉例而言,薩摩亞女性原本的衣著相當適合當地的氣候,但傳教士卻不停煩擾她們,迫使她們穿上遮蓋全身的貞潔服裝,稱為「mumus」。米德如果到祕魯的維爾卡諾塔河谷研究克丘亞語的族群,可能會比較有收穫。長期從事民族誌工作的博琳斷言指出,青少年期的焦慮相當罕見,原因是「在結婚或者對特定對象做出確切承諾之前,一定程度的雜交不會受到反對」。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馬欣地區,包括特羅布里恩群島與伐納提耐島,都以母系社會為主,這些地方都把青少年期的性慾視為健康而且正常的現象。他們認為青少年必定會充滿焦慮,滿心關注自己的外貌與性吸引力,而且成人也會欣然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春藥。阿卡族的青少年如果感到性慾的驅使,就應該主動展開性活動,而且他們也不覺得有脫離父母的強烈需求。
南非的「紅」科薩人也相當「開放」。性遊戲在童年期間備受寬容,「metsha」(體外性交)更是在青少年期受到鼓勵。實際上,他們認為拒絕性行為的女孩會變得僵硬,最終將變成女巫。「男性如果不曾有過心上人(isishumana),在少年組織當中就不太可能享有顯赫地位。」因此,少年的「問題」極為少見,「傳統」女孩也因為施行體外性交而比「學校」(基督徒)科薩女孩或者都市裡的科薩女孩更不容易懷孕。
有為數多得驚人的社會,包括拘謹古板的峇里人在內,都容忍幼童之間的性遊戲。印度中部的穆里亞族在童年晚期就會把子女遷入一幢類似於宿舍的建築物,在那裡住到青少年期結束。這種稱為「ghotul」的宿舍為男女共住,並且鼓勵女孩與男孩建立令雙方都感到滿足的短期關係。穆里亞族顯然是向不可免的必然現象低頭。同樣的,尼科巴群島上的男孩和女孩也都擁有找尋合適伴侶的性自由,而且這些結合都獲得家庭與社群賦予完全的正當性。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達芒族社群裡,他們都預期青年會在慶祝活動中隱密享受性關係,例如在徹夜舉行的薩滿儀式以及全社群的舞蹈活動上。

在阿契族當中,女孩在初經來潮之前可以擁有多達四名不同的性伴侶。尤契族是另一個南美洲森林棲居族群,認為「唯有藉著與……若干個男人性交,﹝女孩﹞才能達到性成熟,或者……能夠生孩子」。類似的想法雖然不普遍,卻散布於全球各地,包括錫金的雷布查族。蘭卡絲特檢視了顯示人類在初經過後至少兩年會處於低生育力狀態的研究。因此,「儘管性活動幾乎總是跟隨在初經之後,但頭幾年的受孕機率非常低」。她也發現了婚前雜交可能帶來的好處,包括發展出吸引伴侶的策略,以及辨識潛在的未來配偶價值的能力。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廣闊地區,包括高地與塞皮克區域,男性的生殖力才是必須受到開發的。這些地區的居民「認定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不一樣,不是生理上的既定現象,而是必須透過祕密儀式以人力引發」。其中一項障礙是男孩在受到女人生育、哺餵以及撫養過程中所得到的陰柔特質:這些地區的男人和女人分開居住,父親不參與兒童養育。東高地省的安加族以一場儀式對抗這項威脅,也就是用紅色的露兜樹種子與紅赭石(代表血)塗抹在八到十二歲的男孩身上(由母親的兄弟塗抹),再推著他們穿越裝飾著紅色葉子的狹窄建物,代表子宮與陰戶。
接著,再儀式性地塗抹上黃泥巴(重複一項施行於新生兒身上的儀式),於是男孩便重生為具有生殖能力的男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其他地方,性成熟可能會藉著與一名年紀較大的男人建立同性戀關係而受到強化,例如克拉奇族就是如此。男孩與年齡稍微大一點的男人建立的性關係模式受到仔細編排,以便強化男孩的生理成熟,主要是透過口交而吞食精液。在低蛋白質的飲食下,兒童達到青春期的時間非常晚,而女性由於身體承受的負擔比較沉重,必須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男人是政治人物、獵人以及戰士)以及生育子女,因此普遍早夭。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