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儒家士大夫一面之詞,打倒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幾個儒家士大夫一面之詞,打倒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Photo Credit: .Wikimedi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則天一開始是儒家倫理秩序的受益者,而她最終的失敗也是因為這套倫理秩序,以皇后的名義奪國神器,已經不見容於儒家哲學對正義的定義,如果再要傳之後世,對儒家倫理秩序意味著毀滅性的打擊。

文:李拯

在時間的荒原鎩羽而歸

一手拿著足以讓任何有志之士都為之膽寒的利劍,一手又握著天下士林都趨之若鶩的官帽,武則天獲得了前無古人的巨大成功。然而,當她的雙腳踏上權力的巔峰,她的身體卻在時間的沖刷下迅速老去。

晚年的武則天仍然愛美,這曾是她打動李世民的奧祕,也是她征服李治的武器。雖然年屆古稀,已是「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但她仍然懷著少女般的愛美之心,「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有一段時間,她竟然重新長出了兩顆牙齒,高興得馬上下詔改元為「長壽」。只可惜,駐顏之術不能抵擋時間的侵蝕,「長壽」雖是美好的期望,終究難以掩蓋現實的窘迫。武則天該認真考慮權力的傳遞問題了。

權力與時間的關係本來就充滿了緊張。喬治.歐威爾在小說《一九八四》裡面這樣形容它們之間的張力:「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而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也就是說,定義歷史可以影響未來,而掌握權力則等於掌握了歷史的定義權。武則天政權在手,當然也試圖改寫歷史,改變時間的軌跡。她把先秦時期的周文王、周武王作為新王朝的始祖,並把自己的列祖列宗都追奉為皇帝,建廟供奉、配享天地。追認周文王,是為了給新王朝製造正當性的歷史基石;追封老祖宗,則是為了給新王朝的權力傳遞書寫連續的譜系。

定義歷史,是為了改變未來。武則天如此煞費苦心地改變歷史敘事目的都是為了周朝萬世一系的延續。然而,武則天一生縱橫天下、無往不勝,這次卻要遭遇失敗的「滑鐵盧」。由於儒家倫理秩序自身的免疫力,她未能如願以償地實現「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的目的。

武則天是周朝的締造者,而周朝延續的前提就應該是姓武的人當皇帝。武則天不是沒有考慮過廢掉李唐的皇嗣,而改立武氏子孫。她剛剛臨朝稱制,就把唐中宗廢為廬陵王,立了睿宗當太子,卻始終嚴加防範,朝中大臣膽敢與之往來,必然身首異處,史書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尚方監裴匪躬坐潛謁皇嗣,腰斬於都市。」然而,如果說她對李唐宗室如同冬天般寒冷,那麼對待武氏子孫則如春天般溫暖。她不僅追封祖宗,而且「盡王諸武」,對武家親戚全部封官許願。在祭祀天地這樣的重大活動中,她把武承嗣排在第二,武三思排在第三。這樣的儀式性安排,折射出她內心廢李立武的想法。

在當上皇帝的前後兩個時期,她都向宰相提出立武氏子孫為太子的想法,卻以同樣的理由兩次被不同的宰相制止。第一次,她想立武承嗣為太子,宰相李昭德說了這樣一個理由:「自古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就是說,等武承嗣當了天子,他能給妳這個姑姑立廟嗎?一言之下,效果立竿見影,「后乃止」。第二次,她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宰相狄仁傑說了同樣的理由:「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意思也很明確,立自己的兒子廬陵王為太子,千秋萬代之後自己還能常享宗廟,如果傳位給武三思,他以後祭祀祖先會帶上你這個姑姑嗎?這次武則天不僅僅是徹底打消了立武廢李的想法,而且立刻派人把廬陵王迎接回朝。

武則天戰勝了一切有形的敵人,卻在儒家倫理秩序面前鎩羽而歸,並且感受到無可奈何的無助感。姑侄關係,在儒家倫理秩序決定的權力傳遞中注定沒有立足之地。武則天為了奪取權力,曾經掀起腥風血雨的鬥爭,曾讓多少無辜的人鮮血流盡才鋪就了一條通往權力的道路,但是她失去權力的過程卻沒有硝煙四起,也沒有曲折反覆,只是幾個儒家士大夫的一面之詞就打倒了這個不可一世的女人。

李昭德與狄仁傑不愧是當世大儒,他們看準了改變歷史軌跡的那個按鈕,只需輕輕一按,則千古江山為之一變。

儒家倫理秩序的超穩定性

波譎雲詭的政治劇情在武則天帶著女性靈動色彩的安排下,輕鬆幽默地落幕了。

廬陵王已經回朝,武則天卻把他藏了起來,故意跟狄仁傑他們玩了一個惡作劇。她把狄仁傑召來,故意問廬陵王的事,狄仁傑「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他哪裡知道廬陵王已經回朝,這是武則天故意逗他玩呢!直到此時,武則天才把廬陵王亮出來,並不無戲謔地說:「還爾太子!」看著狄仁傑一把鼻涕一把淚,武則天肯定在心裡偷笑,這似乎是在說,你不讓我把皇位傳給武家後代,那我就做個惡作劇來逗逗你!武則天女人的一面又回來了,複雜如她,時時也有這樣直抵人心的可愛瞬間。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武則天是在使盡渾身解數的掙扎之後才意識到在儒家倫理秩序面前,她是多麼的孤獨無助、勢單力薄。迎回李唐太子,政治格局已定,但朝野上下仍然嫌還政於唐的進程太慢,七十多歲的老宰相張柬之按捺不住,率領羽林軍稱兵向闕,發動兵變,刀鋒下的武則天顯得那樣虛弱無力。

她對一起發動兵變的崔玄暐說,別人都是因人而進那就罷了,你是我一手提拔的,為什麼還要反我?崔玄暐的回答堪稱機智,也可謂經典,他說:「此正所以報陛下也。」武則天聽聞之下,應該能感到那種徹骨的冰涼。這不是「忘恩負義」的世態涼薄,而是來自歷史深處的一股寒氣。崔玄暐沒有錯,按照儒家倫理,他是在做正確的事情,是在讓武則天改邪歸正、棄暗投明,回歸儒家倫理的正常軌道。崔玄暐是把匡正過失作為報恩的方式。人心如此,武則天夫復何言?唯有以沉默來應對接下來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