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選文15篇出爐:除了〈台灣通史序〉出局,還多了哪幾篇?

高中文言選文15篇出爐:除了〈台灣通史序〉出局,還多了哪幾篇?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李修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此次選文的最大變革,是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序〉被判出局。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該文被刪除,主因在於違反《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及第20條精神。

108課綱高中國文推薦選文,今(29)日拍板定案。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研修小組所提的15篇推薦選文,經審議大會表決後,最後有1篇變更,原本未收錄在內的〈鹿港乘桴記〉,取代95課綱以來就一直收錄的〈台灣通史序〉,另外日治時代至民初女作家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也被保留。

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大會日前決議,把高中國文的文言文比率由原來的45%至55%降至35%至45%,推薦選文降為15篇,須包含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原則上每個時代最多3篇,文言文推薦選文須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精神,採多元文化觀點,維護民族尊嚴,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和價值觀。

研修小組選出的文章,兼顧應用,記敘,抒情,說明,議論等五種文本,以及古文,駢文,古典小說,辭賦等四種文類。目前以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台灣題材各三篇,加上備用選文為原則。台灣題材增加一篇女性作品,是日治時代至民初女作家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張李德和為雲林才女,倡導女權運動。

公布的15篇推薦選文如下:

  • 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記敘),諫逐客書(應用議論),大同與小康(說明)。
  • 漢魏六朝:鴻門宴(記敘),出師表(抒情應用),桃花源記(記敘)。
  • 唐宋:師說(說明議論),赤壁賦(記敘抒情議論,辭賦類),虬髯客傳(文言小說)。
  • 明清:項脊軒志(抒情記敘),晚遊六橋待月記(記敘),勞山道士(文言小說類)。
  • 台灣題材:勸和論(議論),鹿港乘桴記(記敘),畫菊自序(駢文)。

此次選文的最大變革,是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序〉被判出局。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該文被刪除,主因在於違反《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及第20條精神,經大會表決後換成〈鹿港乘桴記〉。

連橫所著〈台灣通史序〉,過去長期存在教科書中,但因為內容提及「開山撫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等語,片面美化移墾者的土地開發行為,毫無尊重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觀;至於「番」一語,則帶有明顯歧視意涵,恐使下一代國民複製對原住民族的不當刻板印象。

而新增收錄在內的〈鹿港乘桴記〉,作者洪繻,生於清末(1867),卒於民初,彰化鹿港人。在光緒年間科考中第一名秀才。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洪繻投入武裝抗爭,台灣民主國潰敗後,潛心詩文,以詩為史,批判社會,並著有《瀛海偕亡記》、《台灣戰紀》等書。

洪繻在日治初期寫下〈鹿港乘桴記〉, 表達了鹿港由繁華落盡後的寂寥景象。「鹿港乘桴」,是指乘船遊鹿港的意思。 〈鹿港乘桴記〉既寫出鹿港的盛衰,也寫出了1895年之後,台灣知識份子的苦悶心情。

另外〈畫菊自序〉則代表本土素材與女性作家,講述早期女性相夫教子,同時做生涯規劃的故事,能呼應當今時代趨勢。作者張李德和歷經清末、日治、光復等過程,在多數是男性的文學史中呈現出不同觀點,因此入選。

此外,會中委員也對先秦時期的選文有異議,包括有委員提案將〈大同與小康〉換成〈馮諼客孟嘗君〉,最後同意僅6票,不同意25票;以及將〈勸和論〉改為〈樟木〉及〈北投琉穴記〉,兩提案經表決後,同意人數各僅8票,確定未通過。至於其他時代的選文,委員皆無異議通過,決定採研修小組版本。

以下整理入選的其他文章介紹:

〈燭之武退秦師〉

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歷史事件,《春秋左氏傳》稱此事為燭之武退秦師。魯僖公三十年(西元前630年),晉文公與秦穆公聯手攻打鄭國,鄭國大夫燭之武成功說服了秦穆公,於是秦國不再攻打鄭國,並且還派兵協防鄭國,最後晉國不得已,也退兵。鄭國得以保全。

〈諫逐客書〉

是李斯寫給當時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發韓國實施「疲秦計畫」,再加上呂不韋和嫪毐之黨徒為亂(都不是秦人)。在宗室大臣鼓譟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籍貫客卿,被驅逐者之一、楚國上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予秦王政,內容闡述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國家才能夠富強。秦王讀了李斯的上書,就廢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並恢復其官職。

〈大同與小康〉

春秋時代,是歷史學家所稱的亂世,正因為當時的禮教崩壞,才引出孔子對於古代政治的嚮往。本文主要記載孔子以五帝之治為「大同」,以三代之治為「小康」;表面似只論述「大同」與「小康」之區別,但主要是說大同社會已經隱沒,只給人一些憧憬。而在「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中,須效法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所為,謹慎地執行以禮義為紀綱的制度,才可使天下免於禍殃。

〈鴻門宴〉

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一個片斷,鴻門宴於前206年(漢元年)十二月在位於故秦都城咸陽郊外的新豐鴻門舉行的,「鴻門宴」既是劉邦、項羽從盟友轉為敵手的開始,也是項羽從勝利走向敗亡的轉折。因為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

〈出師表〉

選自《昭明文選》,共有前、後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本文為〈前出師表〉勸後主尊賢納諫,興復漢室。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為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主要名句。

〈桃花源記〉

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踪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