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行人促發城市復興:正興街假日徒步區

友善行人促發城市復興:正興街假日徒步區
Photo Credit: 高耀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違規臨停佔完十分鐘,入手戰利品後當然是瀟灑揚塵而去。封街後得把車停好再來,既然停好了,有了「十分鐘之外」的時間與環境所營造的閒適感,自然會多走多看幾間店。而且少了汽機車的無形壓迫感,緊牽(抱)著的小孩的爸媽可以安心放手,專心地逛街排隊吃冰散步。

文:高耀威

大家好,先自我介紹一下,在下有一間店鋪位於台南正興街,販售自己開發的衣服及台灣各處朋友們設計的物件,經營至今七年。由於十多年職場的累積足夠的體悟,已經決定不讓人生過得太壓抑,所以並不汲汲營營於討好消費市場,相較於小店生意上的事,更在意整體街區環境的理想與正確性。

這幾年正興街因為店家的團結,發起諸多逆世道價值的行動(例如:街區雜誌正興聞,辦公椅滑行大賽),意外引發各界矚目,創造了觀光價值,成為遊客必訪觀光亮點。同時也隨著人潮出現了交通上的問題,尤其是假日,一來一往雙線約九公尺寬的街道上,汽車、摩托車、行人共同使用街道,相較之下行人處於弱勢,受到機械力量強勢的排擠。

讓人苦惱之首,是頻率極高的汽車違規臨停事件。我經常走出店外勸離,這些待在車子內的遊客駕駛人總是悻悻然的說:「停十分鐘,買個XXX就走!」確實也是,行走江湖彼此求個方便沒必要苦苦相逼,況且做生意的人以和為貴,消費者至上的觀念還普遍瀰漫在社會之中,但這些違規臨停消費者單純從自身便利性的角度看不到的是,違停者可是一個接一個,套句古人所言,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

兩年前,每逢假日我與鄰居們便汲汲營營於在街頭奔走驅離違停者,或在棄車違臨的車窗玻璃上貼勸世紙條,曾經有一次遇到一位外國的年輕違停者,我用破英文請他離開,他輕蔑的指著其他的車子表示,你們台灣人也都這樣啊!

累積這樣的羞愧與憤怒到了某種臨界點後的某日,與鄰居們晚上吃薑母鴨動腦討論出「路賊王」拍攝行動,幾天後我們聚集火龍果農夫莊榮華導演、金曲歌王謝銘祐以及一幫店友,鎖定違規臨停超過20分鐘的汽車,突擊採訪車主,頒發「路賊王」獎牌與超大型自製免費停車券給他,以黑色幽默引發內心的羞愧感,再把行動影片上傳至網路試圖產生反省漣漪,但終究有影無實,網路讚聲一遍,眼前仍違停一波波沒有停歇的跡象。

勸世牌-218x300
Photo Credit: 高耀威
勸世牌。
路賊王-768x535
Photo Credit: 高耀威
勸世紙條及路賊王行動無法有效遏止車輛違規臨停的問題。

之後我們決定一鼓作氣採取最直接的禁斷行動,偕同鄰居店家們共同聯署倡議實施封街徒步區,排除萬難把超過九成的民意送入台南市府,經市府核心主管的認同,裁示經發局正式普查民意,調查店家、居民、步行的消費者、騎機車的消費者,綜合取得多數人支持封街徒步的共識,依照表單調查決議於周末六日下午一點到六點人潮巔峰時段,在正興街國華至海安區段試行徒步區,街區店家組成自治小組,擔負起內部溝通協調、按時擺設封街街擋、臨時狀況處裡等工作,試行三個月後評估成效,於2016年1月正式實施至今。

當時與主管機關台南市經發局開會時,主動提問「封街的裝置一定要是三角錐及橫擋桿嗎?」反覆討論後獲得同意,由正興街以自己的方式製作封街街擋,於是我們與創作人beat把街區店家老闆擬貓化的「正興貓」圖像放大輸出成帆布,搭配西屹設計協助設計的防鏽鐵框,組合成26座「正興貓立牌」,每隻貓有不同的招呼語,有的提醒封街時段、有的指引替代道路、有的主張行人路權、有的叮嚀不要亂丟垃圾等等的公民街頭教育,這樣的創新設計除了有生活連結,同時意外製造了話題,讓封街的效益隨著遊客們的拍照打卡以及媒體的採訪快速地傳遞出去。

撰寫此文的此時此刻,恰好是周末封街時段,我坐在櫃檯內往每天擦拭的玻璃窗外看,來來往往的人們以步行的速度在我眼前移動,牽著小孩的爸媽、帶狗散步的主人、輪椅使用者、緩行的年長者、自在划滑板車的鄰居小孩、牽著自行車的旅人、金髮外國人⋯⋯,交叉錯落移動於封街步行街區,人來人往卻沒有緊張感(用台語說沒有「阿雜」的感覺更為確切),少了汽機車呼嘯的引擎聲,電動機具的霸道所帶來的無形壓力被法律抽離,整個環境舒緩下來,將近兩年的周末時光,就是這樣的畫面讓我更堅定推行徒步區的立場,絕對要持續,而且要擴大!

再把時間拉回準備要執行封街前的協調會那天,由於街區店家們平時已經非常頻繁的在私密社團內、茶餘飯後、酒酣耳熱時討論關於違停帶來的困擾,對於推行徒步區累積足夠的內部共識,會議上正要沒有異議的通過時,一位遲到的店家匆忙入席,疾呼反對,理由是「他的客人以機車族居多,擋了就沒生意了啦~」。幾個月後的某天,我看這位店友的門口排起隊來,內心為他開心同時也鬆了口氣。

雖然封街後少了機車族的直接消費,店家生意卻沒有因此變差。
Photo Credit: 高耀威
雖然封街後少了機車族的直接消費,店家生意卻沒有因此變差。

現在我們一起以「事後諸葛」的口吻來探究其理,若是之前違規臨停,佔完十分鐘或更長時間的地利之便,入手戰利品之後當然是瀟灑揚塵而去。封街後得把車停好再來,既然停好了,有了「十分鐘之外」的時間與環境所營造的閒適感,自然會多走多看幾間店,知名店家的集客力加上徒步區的實施產生遞延效應,雨露均霑。少了汽機車的無形壓迫感,緊牽(抱)著的小孩的爸媽可以安心放手,專心地逛街排隊吃冰散步,搭配聽著從廣場電線桿上的放送頭播放出的音樂,心情輕鬆的駐足或移動在其間,這正是我們所設想並努力落實的友善行人環境。

幾次封街協調會議上,經常聽到居民有這樣的說法「封街還不是為了讓你們店家賺!我們反而比較不方便啊。」部分官員也抱持著「封街是為了促進繁榮」的觀念,但我想再次呼籲,實施封街徒步區的主要目的並非是促進商圈的繁榮,而是營造舒服的環境,因為禁斷了汽機車的霸道用路慣性,降低環境的危險因子,擴大行人的移動範圍,環境的品質改善對居民與店家都好。